知乐空间

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理解(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悟)论圣人2020-09-10 07:43:28

“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这两句话大家经常听到。他们所说的到底指的是什么?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话题,从根源上来回答一下。这里的“经”指的是经。哪些经典?它们是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统称六经。由于乐已失传,目前只有五经之说。

为什么要注释这些经典?要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说起。汉代秦之初,汉武帝刘邦虽然也重视儒家的礼乐制度,重用了陆贾、童等部分儒生,但在国家意识形态上,他仍然以“黄老之学”治国,儒学作为一种诸子百家,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独特的高度。

到汉武帝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登基的时候,汉朝已经建立了60多年,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的无为而治理论无法实现。他听从一代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直接导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于是,儒学开始上升为官学,汉武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并在都城长安设立了专门从事儒家教育的学府“太学”。从此,天下读书人要想当官从政,就必须通读儒家经典。在学习这些经典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那就是“经学”。

儒家经典的出现完全是时势使然,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主动接近政治的结果。究竟是儒家利用政治成为了统治学派,还是政治利用儒家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这个问题今天就先不说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各自的特点。

儒家经典虽然比其他哲学家的学说多,但也就那么几本,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还是那些书。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拥有广阔的天地和众多的学者,研究这些经典。最后,用经文注释的书会越来越多,注释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复杂,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些注经的书往往是几十万、上百万字,一个读书人从小专攻一门学科,头发白了才能最终有主见,才能讲经,也就是所谓的“蜗居”。

在中,繁琐的标注是非常费时费力的。由于研究过程过于保守,教条主义严重,很多注解只是一堆文字。没什么新意,对人的创新观念也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此时,汉代儒学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形成了“现代经学”和“古代经学”两大阵营。

儒家经典学派采用“六经注我”的方法,以对经典中“小义之言”的解释为借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不拘泥于经典本身,吸收和借鉴各家的思想和理论。经典学派认为“六经皆史”,所以要严格考证,高度重视名物的训诂和考证。虽然对了解历史有帮助,但繁琐枯燥,被称为“我注六经”。

今天我们就用“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来形容我们对一本书的态度。这是两种学习方式,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对于这一点,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