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世界十大生物学家(生物学家)

生物学家(世界十大生物学家)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食物环境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今天,边肖将向你介绍世界十大生物学家。感兴趣的朋友,过来看看。(本排名仅供阅读,非官方排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喜勿喷。)

X.安东尼·范·列文虎克(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荷兰显微镜学家和微生物学的先驱,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并逝世。由于他的勤奋和独特的天赋,他磨镜片的次数远远超过他同时代的人。他的放大镜和简单的显微镜有多种形式。镜片材料包括玻璃、宝石、钻石等。它一生磨了400多个镜片,还有一个简单的放大270倍的镜片。其主要成就:首次发现了微生物,最早记录了肌纤维和微血管中的血流。

9.童第周(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 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人。他是中国“克隆”技术的先驱。

1927年,童第周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对文昌鱼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的研究,核质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3年首次完成了鱼类核移植的研究,为我国70-80年代完成鱼类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奠定了基础。

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在北京病逝。

8.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作为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开创性工作。他在国际上首次尝试通过中蛋白水解酶的部分水解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变化很大,证明细胞色素B和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种物质。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中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与活性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方法,称为邹公式和邹作图法。其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7.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英文名: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和神经学家。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一起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正因如此,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枚奖章现在保存在百慕大再生医学中心。2004年死于结肠直肠癌。他的一位同事科赫曾感叹:“他去世前正在修改一篇论文;他至死都是科学家。”

6.陈震

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

陈震(1894年2月8日—1957年11月15日),江苏邗江人,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陈震1918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先入康奈尔大学农学系。1920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学习;192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他跟随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学习遗传学。1922年回国后,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1926年任国立东南大学动物系主任,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教授;192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28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生物系系主任。1938年至1946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生物系系主任。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北平研究院评议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组委会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1953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同年11月15日病逝于北京。

陈震是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奠基人,也是动物行为和生物历史研究的先驱。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生物教育和科学研究,30年代编写高中生物教材。长期从事金鱼遗传和变异的系统研究,以及动物行为和生物历史的研究。

动词 (verb的缩写)格雷戈·孟德尔

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奥地利帝国的生物学家。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今捷克)海因策多佛村,在遗传学创始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布鲁恩(今捷克布尔诺)修道院担任牧师。通过豌豆实验,他发现了遗传学三个基本定律中的两个,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4.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人,史前考据古生物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裴文中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了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头骨的第一发现者。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工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术主任,周口店办事处、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任院士;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1982年9月18日病逝于北京。

裴文中擅长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负责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获得大量珍贵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

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黑克尔(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出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动物学家和哲学家。黑克尔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人类进化论。

2.威廉姆·哈维(1578年4月1日-1657年6月3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福克斯通。他年纪最大,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为现代生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哈维是詹姆斯一世父子的客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曾一度在政治上站在国王一边,但在克伦威尔政权下,他并未遭受任何个人不幸。他发现了血液循环和心脏的功能,他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一个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是起源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让-亨利·卡西·法布尔(mir Fabre,1823年12月22日~ 1915年10月11日),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和作家。被世人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制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欣赏和喜爱。他还在漂染行业做出了贡献,获得了三项与茜素相关的专利。他的主要著作有:《昆虫》、《自然科学编年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