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江西铜业德兴铜矿吴启明(德兴铜矿)

德兴铜矿(江西铜业吴启明德兴铜矿)中国矿业报2020-09-30 17:38:52

◎韩健/文

德兴铜矿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怀玉山脉孔雀山下。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铜矿。根据S&P全球市场情报数据,该铜矿2019年生产铜15.45万吨,是中国唯一一座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大型铜矿。

这是一座与祖国一起成长的矿山,一座专注智能建筑的矿山,一座美丽的绿色矿山。今天中国矿业报/矿业就带你走进德兴铜矿,看看这个矿到底有多厉害!

一、与祖国一起成长的矿山

增德通中心区全景

德兴铜矿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节点,在时间上贯穿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空的发展轴线,它们与改革开放中的“站起来”、“富起来”和新世纪的“强起来”曲线惊人地一致...

据资料资源网记载,德兴铜矿开采于唐宋时期,冶炼德兴鼻祖张骞采用湿法炼铜(见炼铜法)。

1955年初秋,在德兴,山尽红,林尽染。中南地质局409队普查组十几名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唱着苏联歌曲,走进了铜厂原始森林。一年前,他们队长在德兴县志中发现了零星的铜矿开采和铜冶炼的记载,经过侦察,建议组织队伍进行普查。次年1月,铜厂成立的找矿420队考察,确定“远景评价较大”;7月进行勘探,在矿区中部发现一个垂直厚度100多米的铜矿体,证明具有工业价值...

当时新中国如火如荼,作为紧缺的战略物资,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矿产。赣东北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成为首选之地。铜厂矿区散落的古矿坑遗迹和延续千年的铜文化遗产,勾起了五湖四海的地质学家和建设者们无尽的遐想,交织着炽热的爱国热情,点燃了他们“振兴中国铜工业”的初心。

德兴铜矿三个矿区经过两次大规模勘探,被探明为世界级超大型铜矿。“只要能找到矿,尽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资源,就是最大的幸福。”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担任第二次探索大会总指挥兼党委书记的朱训同志这样解读他们的初心。

1958年8月18日,德兴铜矿正式成立。此前,铜厂矿区“斑岩铜矿”及三个矿床的工业价值已经确定,德兴铜矿筹建处已向上级部门提交一期工程建设方案。

20世纪70年代德国铜矿办公楼

1978年5月15日,时任国家集体领导先后圈出了《关于引进技术设备建设德兴铜矿的请示报告》。同年11月,签订两阶段设计合同;次年,茶桶被分配到江铜后,走上了波澜壮阔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90年代的茶桶中区广场

2008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德兴铜矿扩建项目的文件。两年后,德兴铜矿13万吨/日扩能工程建成投产,“建设世界一流铜矿”的战略蓝图开始勾勒。紧接着,2014年,吹响了“全面建设世界一流铜矿”的进军号角。

第二,智能矿的未来可期

近年来,德通大力实施机械化、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融合,通过“修内功”、“引外力”,实现了生产作业自动化、远程过程控制、无人值守平台,不断推动矿山向高质量发展。

产量从9万吨/日增加到13万吨/日,但人员从400人减少到200多人。凭什么?

“一增一减”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心大力推进的智能化转型。2018年以来,全矿80多个采样点全部由改造后的自动采样机承担。其中历时6年,更新5代的流体采样器获得7项国家专利,固体采样器填补了行业空白空。

为了不断满足发展需求,这样的升级改造也从局部延伸到系统。在泗州厂,浮选机加药本来就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精细活。加药工要经常到现场观察和测试有关指标,不定期向浮选机中加入适量的石灰和药剂。如今,“药商”这个岗位已经不存在了。系统改造后,浮选机可自动采集和分析数据,实现药品和剂量的准确添加。

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平台的快车上,茶桶的遥控范围在不断扩大。1999年10月,电厂太白变电站没有“女兵”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5公里外的电力调度室里的几台电脑,一组组安静整洁的画面,展现着太白变电站不一样的美。

智能建筑,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种数据的开发利用。茶桶开始探索一些未开发的数据,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就在去年5月前,检测中心的走廊里还挤满了从各矿单位送样品、取化验单的人,但随着一套LTMS系统软件的运行,这一切开始改变。6月8日,一套从样品登记、接收、任务分配、分析结果录入、报告编制、审批、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和预警的“无纸化”和“自动化”的LT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始试运行。

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仅是生产的一般性管理,还可以满足矿山的个性化需求。露天矿区边坡稳定性的定性监测一直是人工进行的。去年6月,茶桶还从南非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斜坡监测雷达。

智能矿山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我的蓝图开始,摸索前进。未来的矿山会是什么样的?是矿区高速行驶的无人推车,是工厂里无人坚守的机械轰鸣,是员工控制着一切生产...

“毋庸置疑,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大潮下,谁犹豫谁就会被淘汰。”德国智能铜矿建设没有退路,一切都在转型过程中逐渐改变。

第三,世界级铜矿的绿色情怀

相当于59个西湖库容的4号尾矿库(张伟峰摄)

“去矿山公园看看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铜游客将杨桃坞围垦基地作为首选的“打卡地”。

曾几何时,像杨桃坞这样的光秃秃的荒地,是业界久攻不下的技术难题。今天,它有着迷人的魅力。

这一切都源于茶桶生态建设新的历史定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通就加强了与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围绕矿区的园林绿化、景观美化和可持续发展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先后掌握了“纯尾矿无土植被修复”、“高陡岩质边坡复垦”等多项生态复垦技术。德同目前拥有最先进的“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和独有的“沉积物生态复垦技术”。

同德的杨桃坞、水龙山、千边坡等矿山区域的复垦荒地可恢复绿化。昔日的荒废之地也焕然一新:茶树、樱花、格桑花、杜鹃花以及各种植被,四季常青,尤其是晚春时节,各种鲜花开满山岗,宛若花园,与“国家绿色矿山”的金色荣誉相得益彰。

把握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

德国注重善创新引领这一步“先手棋”,以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抓手,深化环保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不断向环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进。

杨桃坞围垦现场(张伟峰摄)

傅家坞围垦现场(张伟峰摄)

龙头山围垦现场(张伟峰摄)

规划先行,强化投入。“十三五”期间,德国环保投入3.92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了HDS和百泰两套废水处理系统及相应的环保设施。江西省重点工程、亚洲最大尾矿库5号尾矿库建成投产。

节能降耗,系统推进。德国引进了22500吨/日半自磨系统、2000万吨/年废石皮带运输系统等一大批大型高效节能生产设备,开展了680m超大型浮选机工业试验成果优化推广、立磨应用、HNS水处理系统优化改进等重点工作。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于生产,采选技术经济指标稳步提高,吨矿综合单耗逐年下降。

科技支撑,坚定信心。用电石渣代替石灰处理酸性废水,实现废物再利用;实施“酸碱中和”和循环水回用,使废水成为“新水”,工业回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采用硫精矿溢流的水质处理和循环利用,全面淘汰硝酸清洗工艺,优化工业水生生物制剂协同氧化工艺,实现环保工艺新水平。

精耕细作,不懈努力。德同全面细化、量化、指标化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在公司内部启动环保月度作业计划,做到每天、每月、每年都有保障,让常态化的环保管理每一步都扎实稳健;实施环保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隐患排查整治、资源共享、分析预警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协同。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好——茶通将始终牢记在心,作为不懈的追求,创造新的绿色价值观和新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