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化(农业发展的方向)
如何更好的把农业和市场对接起来?多年来,梳理农业的市场化路线,清晰可见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大大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相似的东西会慢慢聚集在一起。比如某地的传统产品,普通人自然形成的传统养殖习惯,都是物以类聚的结果。但是依靠市场选择和自然衔接的速度太慢,效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必须借助有形之手——政府的力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产业集中”的原则,尽快实现“以物聚群”。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过程。
政府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始于上世纪末,后逐渐发展。核心原因在于:
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不仅如此,一方水土还养一方动植物,“生在淮南的是橘子,生在淮北的是橘子”。动植物都有最适合自己生产发展的地方,换句话说,一个地方也有最适合自己的动植物。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鲜活大宗农产品在生鲜中的交换越来越方便。市场经济就是交换经济,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最有优势的动植物生产基地,宁要大而专,不要小而全,通过市场交换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经济上的理性选择。
饲养管理方便。面对成千上万的小农户,要实施管理提高各种动植物品种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真的不容易(这也是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建立基地实现规模化、单品种或少品种养殖真的方便很多:
1.方便科学技术的传播。农业依靠科学技术。基地生产品种单一,生产经营主体集中,通过相互辐射和乘数效应,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和应用程度大大提高。
2.标准化生产组织方便。市场化农业要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加工和升值,价格也越有保证。基地便于统一品种、种苗、技术服务、生产规程,所以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自然更高。
3.有利于降低投入品价格。基地所需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品量大,话语权强,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占优势,有可能获得价格更低的农业投入品。
繁荣农产品贸易。在生产基地,农产品集中产量大,质量高,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商、生产资料供应商、科技研究人员、农业经营主体都愿意来。人气足了,商业精神足了,甚至交易市场也会自发形成。
基于自身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条件,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地方政府推进农业市场化,提升农业竞争力是一大进步——其核心是解决农业生产的集聚问题。
但基地建设仍以农业生产环节为主,社会实践早已证明农业生产端利润率较低,加工端和销售端是利润率的高端环节。
第二阶段:农业综合园区建设,三产融合下的资源优化和效益提升。
公园通常是由几个区组成的公园。园区内有集中的农业生产区、初加工区、精加工区、贸易区、旅游休闲区等区域。与基地只注重生产端不同,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链思维和产业辐射思维发展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冷藏、初加工、精加工的产业链连接起来。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创意农业等农业辐射产业相结合。
通过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合理产业配置、空配置、时间配置、劳动力配置和有机衔接,挤出农产品本身和增值服务功能。与农业生产基地相比,发展农业园区的理念有了很大提高: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效应。随着农业生产基地的建立,有了充足的原料,沿着产业链,可以吸纳原料初加工企业,有了初加工企业,可以吸纳精加工企业,产业集聚就开始了。毕竟在原料基地建企业,可以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消除原料供应不足之忧。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会有人们的信息资源。有了普及,就会有服务业的需求,第三产业也就应运而生了。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满为患,城市人需要身体放松和精神陶冶的场所,农业生产区将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让农产品实现N倍增值。是农业生产链条的前端,利润率低。只有引入加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农产品的第二次或n次增值,才能把更多的利润留在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民就业。
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循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用于农业,也适用于农业和工业之间。比如高粱、玉米做酿酒原料,酒加工后的酒糟可以做猪饲料,猪粪可以做肥料。园区有望实现合理布局和循环发展。
劳动力配置更加均衡。农业内部,由于生长发育季节的衔接,劳动力忙时忙,闲时慌;企业,有时候劳动力难找,有时候劳动力闲置。但园区内企业众多,行业各异,有望实现劳动力的动态均衡配置。企业无就业之忧,劳动力无失业之忧。
农业园区建设起源于本世纪初。由于科技推广、示范、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第三阶段:品牌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路径的制高点。
农业基地仅限于养殖,是低端利益链的生产。园区农业以初级生产为主,融合二、三产业全产业链和增值服务功能,但园区核心仍局限于一、二产业生产领域。就基地和园区而言,销售只是从产品到商品的一次性跨越,即先生产后市场。
然后品牌直接切入市场,从对当地资源优势、自然文化条件、社会市场环境的综合分析中总结提炼出打什么本土品牌,以品牌建设为最高点,梳理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园区或基地的产品也注重品牌建设,但它不同于以品牌规划带动园区或基地。农业的品牌建设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但因势利导,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为什么要从品牌入手?
要看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品全方位过剩。无论市场上有什么产品,无论创造出什么新的需求,都会很快被市场跟进,被填满。产品卖了才是商品,卖了好价钱才能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谁占领了市场,谁就能生存。要占领市场,首先要有响亮的品牌,这是市场至上的必然产物。
品牌抗市场风险能力强。普通产品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平均利润,严重供大于求时甚至血本无归。它们会和你的军队玩(姜),和你斗(豆),和你算(蒜),和高宗算糖(甘蔗),猪的循环,一幕幕悬崖般的暴跌和暴涨,让饲养者心惊肉跳。但只有品牌产品才能立足。做农业,首先是做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加工、养殖基地。
当然,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最终还是要依附于实体的。品牌的真正传播必须依靠基地和园区,优质的产品和标准化的产品,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品牌的作用。
品牌农产品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社会上既有富人也有穷人。富人和穷人都要吃饭穿衣。穷人可能只会吃能填饱肚子的低价食物。富人更应该注重生态、安全和名牌。品牌农产品是他们的首选。桃和储橘的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还是供不应求。
让品牌更有质量保证。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的损坏会给农业经营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保护质量方面将更加细致和专注,因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将更有保障。
以品牌为中心的辐射产品群。品牌建设很难,但好处更大。一个知名品牌可以涵盖农产品、工业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等多种产品,让旗下的所有农产品都能分享品牌的阳光雨露。
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农业市场化的顶层设计和手段日趋成熟。
基地、园区、品牌建设不是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而是相互联系、有机联系、循序渐进的。园区建设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品牌建设也依赖于基地、园区等物质形态。区别在于思考问题,设计路径的出发点和建设的制高点。由此看来,从基地、园区到品牌建设的递进逻辑非常清晰。
市场导向更直接。基地建设的主要重点仍在于生产环节,缺乏明确的市场目标;园区通过拓展产业链和服务功能,将面临外部不确定性的市场引入园区,由自产自销向部分自产自销转变,市场目标明确。品牌建设就是直接切入市场,从市场端分析客户、产品、渠道,决定品牌什么、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服务什么,结合当地优势和各种条件,梳理产业和服务链条。
市场手段更加成熟。从农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渠道之争,到以品牌取胜,市场运作手段逐渐成熟和深化。
利益目标更加明确。基地、园区、品牌离市场越来越近。贴近市场,直接切入市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核心是解决利益问题。
产业联动路径更加清晰。基地以初级生产为主,园区统筹一、二、三级生产。品牌建设就是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建设一、二、三产和文化服务业。
社会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基地到园区再到品牌建设,外部逻辑是适应市场战略的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更加成熟。其内在逻辑是农业人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精神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