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各自的利弊是(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分别是)

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事实上,网上很多说法都是错误的:有人说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就好像世界上只有两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此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什么经济模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那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形式是市场经济吗?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当然有市场。然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和罗马的斗兽场等这些古典工程是由哪些私人企业建造的呢?其实这些项目不都是通过动员国家行政力量建设的吗?那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计划经济吗?根据百度的解释: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于政府的计划指令和市场运行机制,谁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与社会所有制结构无关,与所谓的“姓氏社会”无关。早在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所以经济模式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

其实在此之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既有计划经济模式,也有市场经济模式:国家意志驱使下的长城、都江堰、大运河、金字塔、泰姬陵,都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贸易和中国古代的十大商帮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产物。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纯粹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的社会形态。

199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研究报告《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提出了成功市场经济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和日本以行政管理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行政管理型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是介于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之间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行政管理型市场经济模式在微观上是市场化的,但在宏观上,日本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比欧美国家深得多。在这种模式下,日本将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或管理资源作为国家资源,从而保证大型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国家行政指导和各种法规有效地保护了日本国内市场和“幼稚产业”。

韩国的“汉江奇迹”实际上借鉴了日本以行政管理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借鉴了日本行政管理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曾经被视为计划经济典范的苏联越来越感到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于是苏联从1979年开始悄然启动了自己的企业改革。

就连强调自由放任的亚当·斯密也在《国富论》中提出,政府应该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所谓“守夜人”,就是政府要尽量减少对城市信息资源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观念,但即使是守夜人也不能无所作为。在《国富论》中,政府至少应该扮演以下角色:保护人民免受外族入侵,维护社会法律秩序,维护一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显然,国防、法律、医疗、教育等公共事务,即使在市场经济鼻祖亚当·斯密看来,也是不能市场化的。所以,百分之百的纯市场经济其实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在国家经济运行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政府在国家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那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政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对市场起辅助作用,那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一度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是吸收了苏联计划经济的优点——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下,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苏联、蒙古、越南、中国的改革都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市场经济模式进行的。近年来,日本、韩国等行政管理型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效仿欧美国家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

事实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取长补短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实际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不同的立论基础:计划经济的立论基础是劳动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论点是以交换创造价值为基础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概念强调只有包含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空空气和阳光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没有一种是经过加工创造的。

因此,没有人需要为使用空燃气和阳光付费。自然界中存在的水,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取,但谁能不交水费就获取经过人工处理的自来水呢?这从客观的商品属性来说是合理的。相比之下,要理解交换创造价值,就要从人心出发。首先,我们应该把商品和价值分开。我可以举个例子:你有100根香蕉,我有100个苹果,但是你要苹果,我要香蕉。

现在我们同意以一比一的比例用一根香蕉换一个苹果。交换后,你会有99个香蕉和1个苹果,而我会有99个苹果和1个香蕉。这个时候,我们手里的物品总量,包括无差别劳动,一点也没有变化——还是100个香蕉,100个苹果。但是在交换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和收获,因为你得到了你想要的苹果,我得到了我想要的香蕉。所谓创造价值的交换,就是把人内心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当成一种价值。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只关注现实中的客观物质,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和获得感。这是一种基于现有现实条件的规划安排。因为整个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基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而提前规划的,所以新经济模式的前瞻性布局受到严重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这使得企业无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而是根据上级制定的行政指标进行的。这种忽视市场需求的经济模式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能从客观现实中空获得满足感和获得感吗?计划经济可能把资源浪费在生产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上。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产品需要的生产资源是无法通过市场配置的。

比如上面说的国防、法律、医疗、教育都不能市场化。同样,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这样的国家工程,通过市场配置来实现,大概也是不现实的。不要说在我们现代,难道古代的长城、都江堰、大运河也需要国家的意志来推动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吗?计划经济有内在的弊端,这是客观事实。但在特定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能起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

在今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我们的医疗资源配置实际上是典型的政府引导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医务人员和各种医疗防疫物资,除了一小部分是老百姓自愿捐献外,都是政府行政命令调遣的。如果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些医疗资源,并不意味着绝对不可以。但是,资本的逐利性注定了市场在配置医疗资源时应该是盈利而不是解决问题。

虽然市场在配置资源时考虑了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但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可能诱发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剽窃他人成果等行为。由于人们无法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无法掌控经济变化的趋势,其决策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的例子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去年市场上流行什么品种,那么今年农民就种什么,然而,由于种植这个品种的个人太多,这个品种的价格下跌。市场虽然及时灵敏,但不能反映长期的供求趋势。市场配置实际上是一种事后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完全让市场配置资源,不加干预,就有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