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新冠肺炎的潜伏期有长有短)
2月12日,国贸三期通过红外线对进场人员进行了体温检测。新华社记者张摄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根据该论文,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中位数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那么,病毒的潜伏期是多久?为什么有的人长有的人短?
病毒在潜伏期会做什么?
“潜伏期是指易感人群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因为很难确切知道感染发生的时间,所以与病人或感染区接触的时间一般是最有可能感染的时间,发病日期与感染日期的时间差称为潜伏期。”2月12日,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伟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伟长期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2003年参与抗击非典。他举例说,比如25号A去医院,B医生接待了他。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乙于30日发病,乙的潜伏期为5天。但实际上,当病毒是疫情的时候,因为传染源很多,所以潜伏期的判断相对复杂和困难。需要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和大量数据计算出潜伏期的具体数字。
感染者处于潜伏期,病毒在人体内会做什么?赵薇表示,简单来说就是适应环境,为大量增殖做准备,包括合成产生子代病毒的成分。“新冠肺炎的结构包括包膜、衣壳和核心(即核酸),可视为病毒的组成成分。在子代病毒颗粒产生之前,在宿主细胞中看不到完整的病毒颗粒,只能找到病毒的组分。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后,子代病毒的三种成分首先合成,然后组装产生子代病毒颗粒。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赵薇解释道。
可能有人会问,后代病毒会不会传染性更强,杀伤力更大?赵薇说,不一定是这样。一般来说,大多数子代病毒与亲代病毒相同或非常接近,在生物学特性上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重要的功能位点发生变异,其生物学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潜伏期与病毒数量和感染者体质有关。
“潜伏期与最初进入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和感染者的体质有关。一般病毒初始量越大,发病越快,潜伏期越短。”不过,赵魏表示,物理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人免疫力太强,病毒进入体内,免疫分子反应很快,过度攻击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从而引起超敏反应,使肺细胞被自身免疫杀死,进而引起肺炎等严重症状,还可能继发感染其他微生物等。
对此,另一位业内专家表示,潜伏期与患者自身体质有关,有的人耐受性好,有的人则“娇气”,稍有不适就能明显感知,这种主观的东西很难评价。而且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会表现出外在症状。是属于潜伏期还是无症状感染,目前很难区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潜伏期,病毒进入体内,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也不会出现症状,但也不能忽视。因为体内有病毒,是会传染的。”赵薇说。
《24天》是一个研究价值有限的案例。
“根据官方报道,之前出现过潜伏期长达24天的患者,应该是个案,个案的研究价值非常有限,不足以成为判断最长潜伏期的依据。”赵薇说。
对此,多位专家也表示,这一个例可能与自我暴露有关。因为病例追踪不是很近,存在暴露或与其他地方感染者接触的可能。
2月11日晚,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预印本有些文章不要过度解读。”
他指出,他的团队关于新冠肺炎1099名患者临床特征的文章是预印本服务器,预印本本身需要征求更多同行的意见。根据预印本官方要求,其信息不能被媒体引用,也不能指导临床,必须经过同行评审。印前有潜伏期的统计方法,根据患者口述记录。团队根据患者接触传染源的时间和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计算潜伏期,最长时间为24天。然而实际上真正潜伏期24天的患者只有一个,也就是1099个患者中只有一个。把只有一个病人报告的时间作为疾病最长潜伏期,这是不够科学的。其他疾病过去也有先例,比如狂犬病。
据钟南山介绍,本文还将报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天和7天(即差距为5天),从而更科学地反映人群的整体情况。
相关链接
空新冠肺炎发现病例的公共场所应停止通风系统。
据新华社2月13日电(记者温京华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日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室和公共场所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空(以下简称指南)。当在办公室和公共场所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停止通风系统。
该指南要求,当在该场所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或不清楚集中空通风系统的类型和供气范围时,应停止使用空通风系统。
对于商场、写字楼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无论是否使用空调节系统,都应保证室内全部通风;而且每天下班后新风和排风系统要持续运行1小时。
新风出口及其周围环境必须干净,保证新风不受污染。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应通过开门或开窗增加通风,工作人员应戴口罩。
建议关闭空通风系统的加湿功能。加强冷凝锅和风机盘管冷却水的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下水管、/[k0/]气体处理装置水封、卫生间地漏、空调节单元冷凝水排水管等u型管,缺水时应及时补水,避免不同楼层间空气体混合。
建议在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空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和清洗,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