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是什么意思(为什么CPI和我们的感受不一样?)
上月CPI同比下降?但是为什么我感觉物价还在涨?每当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总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数据偏高,有人认为数据偏低。
CPI到底反映了什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对CPI有不同的感受?近日,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对这一热点经济指标进行了解读。
什么是CPI?
我们来看看统计局对CPI指数的官方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对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相对数的衡量,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及其分类指数也是计算GDP以及资产、负债、消费、收入等实际值的重要参考。
CPI是怎么来的?
关于CPI的生成过程,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根据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抽样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统一确定了商品和服务的类别,设置了食品、烟酒、衣着、居住、日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8大类268个基本分类,基本涵盖了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地方各级统计部门选择并确定了用于计算CPI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规格及调查网点。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500个市县确定采集价格的调查网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近10万个价格调查网点。
其次,统计部门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方法,派调查员到调查网点或从网上收集原始价格。价格收集的频率因商业产品而异。对CPI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相对频繁的猪牛羊肉蔬菜等食品,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对服装鞋帽、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工具等大多数工业品,每月进行2-3次价格调查;对于水和电等政府定价项目,每月调查一次价格。
最后,根据审核后的原始价格数据,计算出单个商品或服务项目和268个基本类别的价格指数。然后根据每个类别对应的权重,计算类别价格指数和CPI。
为什么CPI和人的感受不一样?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统计指标都存在感知差异,大多数国家的居民也抱怨统计结果与自己的感受不符。
具体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体与整体、部分与整体的区别。CPI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标,从受影响人群的角度来看,既包括城镇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既包括高收入者,也包括低收入者;包括东部地区的居民,也包括西部地区的居民。每个人的消费结构不一样,处在不同的地区,对整体CPI的感受也会不一样。例如,在中,低收入家庭的大部分支出集中在食物、水、电等必需品上。当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的时候,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必然会快速增加,物价上涨的感受也会相对更加明显,这与反映整体的CPI变化会有所不同。从统计内容来看,CPI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等八大类268个基本类别,其中既有价格上涨的商品,也有价格下降的商品。每个消费者感受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通常是这268个基本类别的一部分。如果只是这个个人对部分商品价格的感受,和反映综合水平的CPI相比,难免会感觉到差异。
第二是感知的差异。消费频率会影响人的感知。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经常消费的商品或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感受比较明显,如猪肉、鸡蛋、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等商品。对于不经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汽车、手机、家电、机票等。,即使价格大降,个人感受也不明显。
第三是比较时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知到的价格变化往往与一天中的时间价格相比较,比如今天与昨天相比,这次与上次相比。CPI是和期间的均价进行比较,就像比率指数是本月均价和去年同月均价的比较,环比指数是本月均价和上月均价的比较。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时间价格与期间平均价格相反的情况。比如,今天的猪肉价格低于昨天或上周,但由于上月的价格涨幅较高,本月的平均价格可能仍高于上月。这时候如果用月环比指数来比较今天和昨天或者上周的比价感觉,自然会有差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