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古中国(吹响未来中国建筑文化的集结号)
今天我们暂且抛开严谨的学术讨论,以分享的形式来谈谈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应用和创新!
近年来,传统文化中中国风盛行,中国古建筑尤其受社会关注!为什么在到处高楼林立的今天,人们都喜欢古建筑?因为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居所”,其背后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科技、文化、哲学和科技产品,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东方魅力”。尤其是那些古建中的雕梁画栋、飞檐走壁、背后历史人物独特的风水格局等等。,都是在当时人们对建筑审美、建筑等级体系、建筑建造体系的认知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岭南建筑
无论是清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还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都迅速步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但与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却走上了效仿西方的极端路线,形成了建筑和城市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从横向上看,我们的建筑似乎与西方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文化上看,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民族建筑的独特性。
文化是由历史形成的,所以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建筑的演变。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虽然这些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从保存至今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中的图案元素,我们可以看到传承历史的印记。从这个角度来看,图案元素恰恰是中华文明最精髓的基因,展现了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艰辛历程。
秦汉时期的图案元素
现在,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中国建筑的未来?是继续丢掉自己的建筑文化,继续鼓吹外来的西方建筑文化?要么盲目修缮古建筑,要么形式上简单仿古?清醒的说,我们不应该简单的照搬古人使用的技术和建筑材料,而应该挖掘古建筑真正的文化价值,将那些承载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今天的建筑设计中,创造出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新中国建筑。
近年来,徽派建筑的白墙——德瓦马头墙风靡全国,误导很多人以为这是中国建筑,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概念。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56个民族孕育了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形态,如云南白墙白屋、西部双版纳吊脚楼、闽南土楼、北京四合院、岭南钟耳墙等。每一种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值得挖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是中国建筑未来创新最好的传承基础。
牌坊文化建筑
设计是赋予“灵魂”建筑信息资源最重要的环节。建筑设计师必须对传统建筑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然后结合空房型、美学、结构、材料等专业知识,将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图案植入建筑设计中,进行符合现代人的建筑创意设计或改造。它的应用就是将这些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元素进行创新,通过实体企业的材料制造商,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建筑市场上推广应用,从源头上赋予中国建筑文化内涵。
结合中西风格的新中式建筑
值得考虑的是,在物质资源匮乏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古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留下了精美的古建筑,承载着智慧的印记;相反,尽管我们今天的社会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我们对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的理解却极其缺乏。从我们现在千篇一律的建筑中,可以看到创意的缺失和建筑文化的传承断层。
随着当今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倡导,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热爱中国古建筑的群体。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学生、设计师、材料供应商或者只是关心古建筑文化的爱好者。为此,我们古老的中国将率先吹响中国建筑文化的集结号,期待您的加入,让我们共同开启建筑文化的新时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