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耶鲁大学(白:耶鲁演讲背后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次普通的演讲和一次不寻常的回应
2009年3月3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举行演讲。本来就是一个和节目关系不大的小插曲。没想到在“看美国”的行程中变成了一个被迅速放大的事件。如果算上这次演讲的影响力,可能会超过《严嵩看美洲》中很多节目,这是令人惊讶的。
邀请演讲的流程并不复杂。有个同事曾经在东部时间空工作,后来去了耶鲁留学。当她听说严嵩看美国的行程时,耶鲁学校也很感兴趣,问她是否可以去耶鲁给学生做演讲。我回答说,如果时间和行程方便的话,我会去,就像在中国服务大学生一样,我也不觉得是什么复杂的事情。
偶尔想说点什么,直到有一天,“中国梦”这个词蹦出我的脑海,我知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关键词。那么回过头来看,在我40多年的人生中,从出生到10岁,从20岁到340岁,在十年的每一个点上,我都能发现中美之间的纠葛,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里面。好了,就这样。既然总有人说美国梦,那我就在耶鲁以中国梦为主题,把我四十年的每一个十年都作为结构和方法的支撑,让自己沉浸其中,给人讲故事,听众听起来也轻松,不会那么累。
当然,这样的选择背后,我自然会有自己的考量。我总觉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很多对外宣传和沟通都是失败的。或者说,是“宣传”二字造成了这个结果。概念和口号满天飞,却是自说自话。其他人很困惑或者很反感。看起来我们只是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宣传任务,却从来没有想过是否有效,别人愿不愿意听,听不听。
其实回归人性,回归灵魂,回归常规交流,才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蜕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放松自己,寻找与他人更多的共同之处,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觉得所谓的“讲座”就是和美国大学生聊天,谈谈我的真实想法。没有必要去吴州郑旺像写论文一样一本正经。正因为如此,我在确定了主题和叙述者的信息资源后,没有准备稿子,顺其自然。
学校还是很重视的,座无虚席的现场拒绝了很多后来想进去的人。我轻松幽默地讲着与中国梦相关的故事,就像平日里在国内大学里一样,然后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再犀利也不过如此。
演讲结束后,耶鲁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自助晚宴,有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穿着大红色中式唐装的美国妈妈从头到尾认真听着,然后她来到自助餐台,要求和我合影。原来因为金融危机,她儿子从耶鲁毕业后,在美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他在中国上海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从那以后,这位母亲一直关注着中国的一切,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和她的合照就会寄给她在上海的儿子。
听完演讲,一个日本留学生特意来感谢我。他很诚恳地对我说:“谢谢你拍了《严嵩见日》,这对我们两国都有用。”
一直负责这个来自中国的演讲的耶鲁大学校长助理王姐终于松了口气。她告诉我:其实我一直很担心。我就怕你和很多人一样,站在讲台上满嘴宣传,然后说一半观众就没了。我没想到你会这么说,但是人家会有兴趣听,我以后邀请中国客人会更有信心。
听王姐这么一说,我一直不知道该表扬还是批评。说人话,真心交流就这么奢侈吗?我愿意相信,这种情况早已改变,未来的演讲者会更加自然、轻松。
演讲结束后,我们继续我们的美国之旅。没想到,没过几天,国内媒体和网络迅速放大了该言论。至此,世界真的是平的。看着众多“自上而下”的支持者,我突然觉得,我真希望自己以前能更认真一点!然而,结果可能恰恰相反。有了功利心,事情反而可能会相当扭曲。
也有人问我:“你代表谁,官方?有以上要求吗?”面对这种惯性思维,我只有苦笑。你不知道的是,正是几天后国内网上流传的那段视频,让我面临了很大的麻烦——我们这些还在美国的人,收到了一个问题:你违反了规定,演讲没有申请批准,说明情况!
上帝啊!演讲需要批准?我真的不知道。后来经过几次交流解释,这件事就过去了。我猜这是一个用了很多年的主义。执行任务的员工要经常检查,按规定办事,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个规定,如果真的存在,以后还得改。恐怕有点过时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