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上海沈氏女科全科临证方略(上海沈氏女科)

申氏妇科(上海申氏妇科一般临床策略)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上海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沈氏妇科第19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导师。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技学术委员。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胸痹(冠心病)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分会常委,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中心专家,国家基本药物审评专家,中医杂志《急诊》副主编, 科技部97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专家组成员。 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始于明初的沈氏妇科,历经20代,延续600年。第19代传人、主任沈带领和他们的老师以及第20代传人和直接弟子一起挖掘家学。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在上海沈氏编著了《妇科临床通用策略》。本书对《沈氏》中妇科的学术成就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值得中医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八纲理论的实证研究

实证指的是邪实之证,有8种致病因素,即淫、痰、饮、湿、滞、瘀、食、虫,所以实证有8大纲。这八纲是上海申氏妇科从临床角度总结简化的,为的是使辨证实用,尽量达到精准的要求。

即六淫指的是六种异常的气候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致病途径有两种,一是来自皮毛,二是来自口鼻,主要是引起“外感病”。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内生六气,除内热外,其余分为内外风、内外寒、内外湿、内外燥、外热内火,虽有区别,又有联系。风、寒、火是淫的主要邪气。

邪:外感风是外感疾病的总因,主要区分风寒与风热。内风就是肝风,有六个主要症状,三种类型。六大症状为头晕、肢体麻木、震颤、抽搐、僵直、昏迷。三种是:肝阳转风,如高血压、中风,表现为舌红脉弦、头晕、昏迷、中风、麻木;极热之风,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表现为苔黄舌红、脉弦数、高热、抽搐、强直、昏迷;血虚风如电解质紊乱,表现为舌淡、脉细、震颤、四肢麻木。

病因:外寒为风寒,又称表寒、伤寒或风寒束肺、表证、太阳伤寒证。外寒合并外燥(口鼻咽干苔燥,干咳)称为凉燥证。外寒主要是因为怕风,出汗是表虚之证,也称太阳中风之证。外寒侵入经络骨骼,导致关节冷痛尿急,称为“寒痹”或“痛痹”。外寒直入脾胃,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称为“中寒”或“中直”,寒凝于胃,为太阴之证。内寒就是阳虚证,也叫虚寒证。

邪:温、热、火是同性的,只是轻重和病位不同。邪的叫温或热,内生的叫火。表热即风热,又称表热、热病、热病犯肺、卫证。外热结合外燥,称为温燥证。外热伴有外湿(苔薄腻,脉浮软,午后发热,汗出不解,头重)称为上焦湿热证,若发生在夏季,则称为湿热证,即外热。

火的来源有三:直接外生因素、五邪化火、五志化火。内火(即五志化火)要分清虚实,注意其生风活血的功效。虚火与阴虚有关,又称虚热证。实火主要表现为苔黄、质红、脉数。

实证有八个方位:心火(口疮、心烦、口苦)、肝火(胁肋胀满、目赤、烦躁)、脾热(消谷饥、使舌)、肺火(粘痰、鼻干、鼻衄)、胃火(牙龈肿痛、口渴引饮)、小肠火(尿频)比如舌红、脉细数、阴伤(夜间体热、皮疹若隐若现)、心烦意乱(心烦失眠),都是火停营,或者少阴热转化的症状。如果舌质紫刺,脉象虚损,血行生风(高热、斑疹、血证),称为血虚风证。

痰:痰邪藏于肺(肺是痰的贮器),是狭义的痰,主要症状为咳嗽、哮喘、咳痰、咽痛。按性质分有四种不同:寒痰少沫、恶寒、苔白。痰黄黏,渴苔黄。痰难咳出带血,咽干苔燥。多容易湿痰,闷苔。痰流全身(脾为生痰之源)是广义的痰,主要症状为苔腻、脉滑、头重、胸闷、口粘、厌食。

饮:即以水饮为主,与脾胃有关,大多有限。按停贮部位分为四种:饮酒过度,停于皮肤,水肿;喝酒,停在横膈膜上,见咳喘难卧;饮酒,止于胸胁,见胁肋胀痛;痰多,停于胃中,见肠鸣,厌食。

湿:主要是内湿证,多为热,称为湿热证或湿热证。一小部分可为寒性,称为寒湿证。内部湿度大部分停在中下焦。中焦湿热证又称脾胃湿热证或肝胆湿热证。下焦湿热证又称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或肝胆湿热证。

郁:气滞,主要是肝气郁结。七情是病因,以脘腹胀痛和情志变化为主要症状,常见脉弦。郁也指逆气,逆气有三种:肺气逆则咳喘,胃气逆则呃逆,肝气逆则头晕。

血瘀:血瘀。由气滞、气虚、血寒、血热、外伤引起。判断血瘀的存在有三个指标:局部血瘀征(局限性刺痛、拒按、肿块)、全身血瘀征(舌面紫斑、发绀)、月经出血征(暗血块)。

食物:瞬间抵抗。主要止于上腹部,主要症状为苔厚腻,脉滑实,腹痛,纳差,腐坏。

蠕虫:即蠕虫堆积。判定指标有6项:脐周疼痛、厌食、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磨牙不眠、管口瘙痒、五斑(眼、面、唇、爪、毛)。

就内伤杂病而言,临床常见的证候有七种:肝胃不和(肝郁胃逆)、肝脾失调(肝郁脾湿)、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肺胃实热、心热移肠、肝胆湿热、气滞血瘀。

《沈氏》妇科经验治法有六点:

一、先调中焦脾胃,即先除痰湿阻食。《苏文任平气象论》说:“胃气为本”,脾胃至关重要,运化失常影响消化吸收,引发众多疾病。但痰湿消化不良是脾胃的首要致病因素,所以化痰祛湿消化不良是实证的首要治疗方法。

该方法由四部分组成:一、祛痰,投莱菔子、竹茹、茯苓;第二种是开胃的,有焦三鲜和鸡内金;是再次醒脾,加入木香、枳壳、陈皮、砂仁;因为痰湿阻食最易积热,所以配以连翘、蒲公英、黄芩、栀子等清热之品。

第二,给邪恶一条出路。祛除邪气,给邪气一条出路,让邪气排出体外。有四种出路:通过微汗从肌表表现出来,如用防风、桔梗、蝉衣,但忌汗出,以防伤阳卫气;可通过缓泻从腑中排出,如大黄、瓜蒌、决明子、菊花等,但不宜过急,以免正气,特别是脾胃正气受阻;尿液是最安全的通过轻微浸润排出邪气的方式,排泄量大。可以使用车前草、泽泻、竹叶、石韦和生薏苡仁。通过凉血,可以从营养血中排出。可以用地黄、牡丹皮、赤芍、栀子。

第三,先疏通。疏通祛邪有四法:透窍,关窍之邪必须透透,用川芎、石菖蒲;理气,调理气滞之邪,用柴胡、郁金;活血通络,专疏血邪,用紫茎泽兰、王六行;温补,专散寒凝之邪,用桂枝、川椒。

第四,重视反哺。祛邪之品往往有失偏颇,反对者可缓其猛,防其偏。比如用热药时,感冒要加蒲公英、连翘、栀子、白花蛇舌草、苦参、黄柏、猪胆汁。相反,当使用寒药时,应加入肉桂、乌药、淫羊藿、高良姜、干姜加热。

第五,注意引经据典。使药到病处,专其邪,增强祛邪之力。经行分区导入,上行者宜用升麻、桑枝、姜黄、葛根、柴胡、蝉蜕、石菖蒲,用量宜轻;夏喆用川牛膝、木瓜、独活、车前草、泽泻、生薏苡仁,用量要重。脏腑分经,用黄连、制远志、琥珀、朱砂入心;肝用川楝子、薄荷、柴胡;脾用砂仁、干姜、白扁豆;桔梗、陈皮、桑白皮肺用;黄柏、肉桂、川牛膝用于补肾。

第六,疾病会停止。消邪用药量大,长期服用往往容易伤及健康。因此,要做到防病治病,掌握三个原则:服药时忌攻切过多之品,如半夏、白术之燥,附子、肉桂之热,龙胆草、白头翁之寒,虫药之毒;尽快起效,不宜久服;养胃,比如饭后吃3g保和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