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探寻双墩密码,传承创新文化(双墩密码)

双墩密码(探索双墩密码,传承创新文化)

本报蚌埠1月15日讯(通讯员刘觉如)为传承和弘扬淮河流域双墩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明珠城市乃至世界范围内再现古代文明,让人们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感受古人自然和谐的生活,2021年1月11日-14日, 安徽金融学院小板凳行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为期4天的以“探索双墩”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队长刘觉如,队员徐立华、姜昆、王立华、杨丽菁、强海婷、吕淑英、杨娜共8名学生,先后到小板凳行双墩文化创意馆、蚌埠博物馆、绿地广场、某金融校区等地进行了采访和调研。 团队不仅对双墩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还对传承双墩文化的文化创新模式进行了规划和展望,真正增加了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1月11日,团队于8:15召开实践会,讲解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对突发情况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制作文档上传至实践组;提前做好调查问卷和调研计划,保证本次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9:00-11:00,团队查阅了双墩遗址和文化的相关资料,不仅初步了解了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还确定了双墩文化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大方向。11日下午,团队在线观看了关于蚌埠市淮上区鲍晓镇双墩村双墩遗址的系列视频,从多方面详细了解了双墩遗址和“双墩密码”。双墩文化使淮河流域的地方文化也成为一种神秘的文化。现在出土的607件刻有符号的陶器可以探索7300年前的文物。先民以母系氏族部落的社会形态、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队员们被神秘的双墩文化深深吸引,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月12日上午9点,团队在安财东门集合,乘车前往蚌埠博物馆,追根溯源,探寻双墩遗址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该队走访了古史展区的双墩遗址和钟离墓。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河蚌等。出土于距今约7300年前的双墩遗址,内容丰富,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双墩一号墓奇特的形制和遗物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该墓为大型竖穴墓,土堆封闭。墓坑的形状是一种罕见的圆形结构。在封土和填土中,有许多从未见过的“傀儡墙”、“墓底十字葬布局”等神秘遗迹。考证表明,墓的主人是的国君钟“白”。同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种类非常丰富。然后在讲解员的具体介绍下,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双墩遗址的文化表演,更是赞叹淮河流域古代先民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1月13日,团队赴蚌埠绿地广场和安财校区调研采访,分别针对中老年人和青年群体进行双墩文化和创新发展问卷调查。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人对双墩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年轻人是文化创意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女性在文化创意产品消费中占据独特地位。下午,团队采访了方俊教授,他为我们详细分析了陶俑头部的同心圆等雕刻细节,并指出“这件文物在穿越空,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力和想象能量”。

1月14日,团队成员收集相关问卷,整理问卷结果。经过四天的实践考察,成员们收获颇丰,交流经验,讨论实践成果。

我们理解双墩文化是蚌埠市的地方文化名片。保护和弘扬双墩文化,让人们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修复,只有被大众知晓和喜爱,古老的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肖邦兴社会实践团队认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墩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新媒体的引导下,逐步发挥优势和竞争力,形成核心凝聚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图1小邦行社会实践团队观看一系列视频。

图2团队在绿地广场采访市民。

图3陶塑面部雕刻人像

图4肖邦兴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