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平原(中国主要平原分布)
中国的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其中面积最大的东北平原(35万平方公里),经济最富裕的长江中下游平原(16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华北平原(3万平方公里的)。基本位于第三阶梯,东北到中南部方向。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
地理位置
东北平原,或称松辽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横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它位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它南北长约1000公里,东西宽400公里,面积35万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具有大陆性和季风气候特征。夏季短暂,温暖多雨;冬天漫长而寒冷,几乎没有雪。季风在冬季和夏季交替出现。7月平均气温21 ~ 26℃,1月平均气温-24 ~-9℃。10℃以上活动积温为2200 ~ 3600℃,自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 ~ 7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1]
地形学
东北平原周围是山前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约200米。北部台地形态保存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现浅丘面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冲积平原,覆盖大面积沙丘。平原的东北端沿松花江流域与三江平原相连。
生产状态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黑土区之一。东北四省(区)的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钢铁、机械、能源和化工基地。[1]
华北平原
地理位置
华北平原是中国四大平原之一,又称黄淮海平原。它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位于渤海-华北盆地。1位于北纬32° ~ 40°,东经114° ~ 12°。北至燕山山脉以南,南至大别山以北,西至太行山。——伏牛山,渤海黄海之东,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七省市,面积30万平方公里。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五分之一。
地形学
华北平原是华北地台上的一个新生代断陷区。晚第三纪、第四纪形成了连片的大平原,同时平原边缘的断块山相对隆起,大平原的轮廓日益清晰。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厚层沉积,局部沉积高达千米。
华北平原海拔不到100米,地势平缓。从山麓到海岸,有一些地貌类型,如冲积斜坡平原、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湖泊平原、海洋-冲积平原和海洋平原。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
黄河金梦以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扇,其边缘向东延伸至鲁西南丘陵地带的西侧。黄河冲积扇中轴线高淤,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岭脊”,把淮河和海河从北到南分割开来。在黄河的冲积扇上,仍有大量的山丘、洼地、旧路等决口导流留下的地形。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前缘和山东省西南山区之间。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位置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中下游沿线的带状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5]。横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全国七个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其主要工业包括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水陆交通发达。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至黄海和东海岸,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和黄淮平原,南至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的江南丘陵和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100-400公里,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它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何丽霞平原等组成,一般海拔在5 ~ 100米,大多在5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4 ~ 18℃,年降水量1000 ~ 1500毫米。
地形学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准地台的褶皱断裂带上。燕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它们是在长江贯通、连接、冲积后形成的。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的白垩纪-第三纪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略有抬升,经流水打孔后成为相对高度为20 ~ 30米的红壤丘陵,而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继续下降,形成河漫滩和滨海平原。
生产状态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的天然水系和纵横交错的人工运河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同时,该地区是中国淡水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和洞庭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