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世卫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各为新冠肺炎及病毒命名)

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世卫组织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分别命名为新冠肺炎和病毒)

当地时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疾病被正式命名为“新冠肺炎”。同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宣布,由引起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

同一天,不同的组织分别公布了疾病及其病毒的名称,许多网友表示困惑,而学术界则表达了支持和反对的不同意见。

中科院研究员史对知识分子表示,她不赞同疾病的名字叫,而病毒的名字叫(SARS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简称,CoV指冠状病毒),并表示,“我们正在提建议。”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还没有确认这是(最终的)结论命名,我也认为不合适。”他建议中国病毒学学会成立专家委员会讨论此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德银也向《中国科学报》透露,命名并没有征求中国专家或学会的意见。

分子病毒学与新型病毒疫苗研发学者、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黄对报表示,他赞同的命名,“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萨博病毒亚属,SARS相关冠状病毒’物种,所以这个命名是合理的,符合规则的。”

他提到,病毒命名与疾病无关。至于“新冠肺炎,命名有点太简单,但比NCP多一个疾病发生时间更合理。”

黄所说的NCP,是国家卫健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暂称。2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临时命名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该报(www.thepaper.cn)还就此事联系了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委员会成员、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传染病重点研究项目主任王林发,但他表示,作为世卫组织多个委员会的成员,“我与他们存在冲突,无法对世卫组织的任何决定发表评论”。

对于新冠肺炎的命名,国内学者提出了建议。据长江日报2月12日报道,考虑到这种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与中国犀牛来源的病毒有99.9%的同源性,也与之前的SARS-CoV和MERS-CoV相对应。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蒋世波教授和中科院石研究员建议将名称改为“传染性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TARS-CoV)”。

此外,根据病毒引起疾病的急性程度,有学者建议将其命名为Pars-CoV(肺炎相关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谁给这种疾病命名为“新冠肺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新冠肺炎”是冠状病毒疾病2019的缩写。名字与引起疾病的病毒有关:其中,CO代表电晕,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19是因为疾病在2019年爆发。

世界卫生组织在推特上表示,“新冠肺炎”提供了一种标准格式,可用于任何未来的冠状病毒疫情。

至于为什么提出这个名称,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有一个正式的疾病名称非常重要,以防止人们使用其他可能不准确或“被污名化”的名称。新名字没有提及任何与冠状病毒有关的人、地方或动物,目的是避免“污名化”。

疾病的命名可能会对一个国家或社区产生多重影响,如中东呼吸综合征、猪流感和西班牙流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公众的误导和对地区和物种的污名化。为了减少对国家、经济和人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世卫组织于2015年发布了人类新发传染病命名“最佳实践”。

根据“最佳实践”,世界卫生组织应避免使用与地理位置、动物或食物类型、人的姓名、文化、人口、行业或职业有关的术语,以及引起过度恐惧的术语(例如,未知、致命、流行)。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

引起这种疾病的病毒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命名为“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可译为SARS冠状病毒2)。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旨在规范病毒的命名。该委员会授权并组织了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并制定了一个通用的病毒分类方案,以恰当地描述、命名和分类影响生物体的病毒。自1971年以来,ICTV大约每十年发布两次病毒分类报告。

至于“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名称的由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在官网中解释称,该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在一项研究中确定,导致当前冠状病毒爆发的病毒属于现有物种,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这项研究已在预印纸平台BioRxiv上分享。

关于病毒命名与疾病命名的区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表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注重病毒分类群(即种、属、科等)的命名。),而不是病毒或疾病的常用名称的命名。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也提到“对于一种新的病毒疾病的爆发,有三个名称尚待决定:疾病、病毒和物种”。世界卫生组织(WHO)负责一个,专家病毒学家负责第二个,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负责第三个。"

新冠肺炎与SARS冠状病毒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给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SARS-CoV。对于两者的关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在1月30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的论文中进行了解释。

本文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基因组序列与SARS-CoV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认为是一种新型的人传染性冠状病毒b,但该病毒的原宿主与SARS-CoV相同,均为蝙蝠。

2019-nCoV与SARS-CoV GZ02(SARS冠状病毒,检索号AY390556)和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 ZC45 (MG72933)和BAT-SL-CoV ZXC21 (MG72934)的序列同一性

作者指出,2019-nCoV与相关的bat衍生冠状病毒表现出高度的序列同源性。然而,一个显著的例外是刺突蛋白,其仅具有约80%的序列同源性。

与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MG772933)和BAT-SL-CoV ZXC21 (MG 72934))相比,2019-nCoV与SARS-CoV(SARS冠状病毒,同源性约79%)和ME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相关

2019-nCoV和B冠状病毒属代表病毒全长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

文章指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019-nCoV属于冠状病毒B亚属Sarbecovirus,其最近的分支bat-SL-CoVZC45和bat-SL-CoVZXC21相对较长,与SARS-CoV在基因上存在差异。

重要的是,同源性建模表明,2019-nCoV具有与SARS-CoV相似的受体结合结构域结构,尽管在一些关键残基上存在氨基酸差异。

新冠肺炎及其病毒名称梳理:

1月7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中心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向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提交了一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论文:一种与中国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WH-人类1。

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武汉肺炎疫情。后续的学术论文基本都用了这个名字。

2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临时命名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简称“NCP”。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被正式命名为“新冠肺炎”。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宣布,引发该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