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饭圈是什么意思)

饭圈是什么意思?(饭圈是什么圈?)

“粉丝圈”一词来源于网络语言,是粉丝群体的称谓,是粉丝的聚集地。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其中粉丝情感消费收入约500亿。然而,近年来,随着娱乐圈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关于无底洞偶像化和“饭圈”互撕的负面新闻不断进入公众视野。

“饭圈”的形成是时代、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果。凡事都有两面性。“泛权”群体具有很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公共事件中,能够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核心问题上迅速表现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今年疫情期间,“凡泉姑娘”爆发能量很大。其实这个看似封闭的群体并不简单。

1饭圈失范

没完没了地撕掉。Coser的社会冲突理论认为,高弹性的社会结构容易发生冲突。撕黑是饭圈高频现象,粉丝组织里往往有专门的“反黑站”,负责“撕黑”和“反撕黑”。首先,频繁撕黑是因为饭圈内部的鄙视链(从上到下分别是粉头、毒只、只粉和CP粉,“梗迷”在鄙视链的末端)。为偶像付费越多,话语权越高,“撕黑”和“炒CP”是最热门的两个话题。其次,撕黑是饭圈集体战,一定程度上可以凝聚集体认同,彰显集体战斗力,宣誓饭圈主权。在粉丝的自我认知中,撕黑是一场“不让偶像丢脸”和“不让偶像丢脸”的荣誉之战。再次,撕黑可以增加饭圈的“社会知名度”。撕黑可以扩大群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整个饭圈的“社会知名度”。最后,隐藏的网络是撕黑背后的支撑。网络的匿名性让粉丝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被指责。

可以说,撕黑是粉丝展示存在感、争取知名度、展示战斗力、强化认同感、加强凝聚力、维持组织稳定状态(与其他群体的冲突使组织内部焦点压力泄漏转移,从而使群体更加稳定)的一种方式,进而以最低的成本、最容易实现、最快的效果获得快感和意义。

氪是不够的。氪金,即付费,指网络游戏中的充值行为。随着娱乐资本催生了“流量至上”的偶像生产模式,参与其中的各利益方围绕“流量”和“数据”设置相关机制。

一方面,商业平台设置热搜榜、排行榜、推荐位等重点区域。,这应该有助于打榜,刷量控评,鼓励大额消费。平台通过频繁的主题设置,推出明星实力榜、超谈榜等新游戏,鼓励粉丝刷数据、刷流量,实现其直接和间接盈利。比如一些网站的“Supertalk List”,鼓励粉丝通过签到、发帖、回复等信息资源进行积分兑换,然后将积分发给偶像刷排名、打榜。在这种机制下,粉丝数量越大,hypertalk的排名就越高,偶像流量的价值就越大。对于平台来说,鼓励粉丝增加用户活跃度,从而提升广告价值和微博收入。除了“超级说话榜”,微博还推出了“明星力量榜”,鼓励粉丝花钱给偶像买花,用真金白银向偶像示爱。品牌方根据“明星实力榜”评估偶像的商业价值,从而确定偶像的品牌代言收入。一些平台还通过“不定时更新数据”、出售“定制好评卡”等方式,鼓励粉丝刷数据、刷流量。

另一方面,营销机构、广告公司、媒体节目组等。也是“流量为王”的驱动者。营销机构通过恶意营销、数据造假、话题炒作、控制评价等手段制造“流量明星”。它针对不同的粉丝进行差异化的引导和利用:用消费力刺激“妈妈粉”和“女朋友粉”,为爱情发电,增加购买力;激励有能力维护明星领地的“姐妹粉”免费做任务,扩大偶像品牌的传播力。传媒集团通过“开通VIP会员投票”、“购买冠名商产品投票”等方式,为广告主带来了巨额回报。比如某综艺节目中“买两箱水送150票”的做法,给品牌带来了惊人的销量,使其线上总销量增长了500倍。

“流量为王”会导致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流量造假和数据造假。当流量成为最重要的指标,一些app应运而生。只要提供微博链接、转发内容、时间间隔等简单信息,app就会选择账号开始写博客,就会产生大量虚假数据。另一种是集资帮忙,花钱太多。粉丝付费氪金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花钱买票,或投资鲜花送,或集资支持...其实筹款支持是一种支持文化,最开始只是用来给偶像买海报,送花篮。但是在偶像制作的培养上,集资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比如一档综艺节目的全周期,粉丝为艺人募集了2000多万元;再比如,某艺人的粉丝多次集资,帮助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墙上展示自己偶像的照片。

举报没完没了。饭圈举报现象普遍,且具有无厘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举报往往基于“主观臆测”和“自动对号入座”,聚集和行动迅速。举报的对象也非常广泛,既有个人也有机构。比如因为不满某媒体刊文讨论,某艺人粉丝举报。

简而言之,饭圈失范的典型表现就是粉丝会联合起来围攻举报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本该拥有的包容和多元的理念在饭圈逐渐被边缘化。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线上举报,饭圈的失范还表现在线下抢占帮扶位置引发肢体冲突,或者一点点不喜欢就发起人肉搜索曝光对方姓名、学校、单位、家庭住址。

2饭圈的本质逻辑

饭圈有两个本质逻辑:偶像崇拜的寻魅需求和资本的操控逻辑。前者是偶像与粉丝关系的初心,后者是偶像与粉丝关系的操纵手。

偶像崇拜的求魅需求。“魅力”是“魔力”的意思,指的是使事物具有吸引力的元素(能使事物既神秘又吸引人)。求魅需求是人自然形成的。一方面表现为主动寻魅,即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主动将其神秘化、神圣化,从而激起共同的情感(或崇拜或恐惧),聚在一起以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为主动魅力,即为了争取增值的形象资本和法律权力,有意制造神秘感,赋予神圣感,从而获得人们的关注和追随。

寻魅是人类的一种内生需求。人们对偶像的崇拜是一种求魅力。偶像是高尚、领袖人格的化身,具有图腾精神,能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完善自我。同时,偶像的魅力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其内涵和需求会随着政治、文化、技术、社会生态的变化而变化。资讯网举例,中国粉丝的迷恋经历了港台歌手的唱片时代、演唱会的偶像化时代、电视选秀节目的超女时代、二次元网站的虚拟偶像时代、网络综艺节目的偶像时代。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技术加权赋能带来的新的魅惑和求魅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内部的权力重构和系统的动态调整。

魅力是粉丝的主动学习。目前对于追魅现象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框架和评价体系:一种认为它是被动的、病态的、狂热的、非理性的,一种认为它是粉丝积极参与自我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种方式,充满创新精神。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代的偶像崇拜都具有主动选择、主动学习的特点。但目前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进一步赋能了寻魅,使得“偶像-粉丝”实现了跨阶层的交流和跨时间空的分享。所以更方便粉丝参与到饭圈的圈子里,共同构建这种文化格局。

其实饭圈是一个相对闭环的“想象社区”。被粉丝迷住了,他们用各种方式构造和传播符合粉丝期待的人;粉丝通过建立饭圈,建立饭圈,创造偶像,获得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粉丝是“生产性消费者”。他们主动选择自己的偶像,主动学习饭圈文化和团规,通过文字制作、话题制造、活动组织、投票评选等方式,将饭圈打造成生产明星和消费明星融合的阵地。

资本控制场的控制逻辑。米圈的本质是由各个时期的资本分布及其权力结构决定的。目前,中国资本圈“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主-厂商”的各种利益集团串起,背后是一条围绕数据流的产业链,由此产生“流量至上”的概念构建和规则输出。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千变万化的饭圈来说,不离其宗的宗就是资本。粉丝作为这一链条中最重要的“实干家”和“贡献者”,将偶像氪气作为自己身份的基本门槛,通过博客、蹲坑、打榜等免费劳动来换取偶像的“出道机会”和“社会知名度”;通过排除不做任务的粉丝,进一步抢占数字工作者的免费劳动力;通过号召“为爱发电”,为偶像刷流量、数据、信用卡。

在这个过程中,高层次的粉丝(粉丝)发现了好处空,即可以利用饭圈资源为自己积累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获得物质回报。饭圈高层的利益包括社会资源和资金,主要是周边卖偶像的收入和扶持集资的收入。

商业平台通过排名、排行等机制将“偶像成功”与“高流量、高曝光”捆绑,实现盈利;经纪公司通过创造偶像、投资偶像赚取利润;营销机构通过收取代理费和营销费实现资本增值;厂商和品牌方通过“偶像-粉丝”连接带动产品销量和品牌溢价;饭圈舞台中央知名度最高的偶像,通过卖作品、卖唱片、赢票房、收出场费、代言费,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为了给自己赚“真金白银”,偶像包装好的“伪真实呈现”换来的是“粉丝的真情实感”。在“偶像化追求魅力”的过程中,饭圈成员有意识地强化自己“源于爱”的情感本源和“为爱发电”的合理性。另外,“爱豆配饭”的心理暗示,让饭圈成员发自内心的相信偶像是自己人,偶像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这些情绪成功隐藏了“流量是金”的资本逻辑。

3如何知道如何回到失去的“饭圈”?

由于“流量为王”导向的存在,一些平台通过灌输唯数据观和唯流量观,刺激粉丝无休止地跟风,进而陷入恶性竞争。整顿饭圈的不端行为有很多维度,但最重要的是平台、偶像、粉丝的自我整顿。

平台整改——首先平台要把偶像发展和流量解绑。比如,针对饭圈“拼数据”导致的数据量级越来越大、数据泛滥严重等问题,平台应出台自我纠错调整规则。其次,平台要用技术手段来纠偏。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数字技术严密监控粉丝与明星的互动,及时制止粉丝与明星的不当互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后台的记录和检查,维持粉丝与明星的有效互动,最终达到矫正粉丝的目的。最后,平台要重建偶像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对于偶像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流量上。单一的评价指标会因粉丝明确的目标(流量)而使多个利益相关者快速实现短期盈利,但这种评价体系对参与各方而言并不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如果饭圈频繁失范导致社会失序混乱,里面的每个人都难逃罪责。因此,应该构建包括公益、审美、新风尚、艺术成就、专业技能、社会责任等在内的多元偶像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对饭圈的正面引导。

纠正偶像——首先,偶像要从“宠粉”变成“养粉”。与以往依靠作品发展名气的明星生产方式不同,社交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偶像生产方式,即偶像的出道取决于粉丝的喜好和追求。这种“养育制”的生产方式,使得偶像对粉丝的依赖度很高,粉丝的聚集就是生产力。有了粉丝,他们就有了谈判的实力,可以和品牌谈代言费,和节目组谈出场费,和剧组谈片酬,和厂家谈配送费...导致一些偶像因为“利益至上”而陷入无底线无边界的“宠粉”。“宠粉”不仅可以获得流量直接变现的收益,还可以获得媒体曝光所蕴含的潜在成名路径。所以,偶像要自我修正,改变过去那种深不见底的“宠粉”,换成自觉负责的“养粉”。其次,偶像要根据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养制”的生产方式是批量化、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其本质是娱乐资本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的工业化生产,所以只会产生大量同质化、可复制的商品。所以,偶像要警惕被文化产业异化的危险。他们不应该满足于靠流量出道,而应该尽快走上作品和实力引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粉丝纠错——粉丝要从盲目幼稚走向心智成熟。一方面,粉丝要摆脱数据迷恋、偶像依赖和群体错觉,认清“粉丝-偶像”关系的本质。粉丝和偶像分属不同阶层,借助饭圈形成一种同在一个圈子里的“错觉”,加剧了饭圈成员作为圈子创建者和维护者的自我认知。由于技术的赋能,粉丝和偶像可以频繁互动,让粉丝产生一种“亲密无间般”的社交错觉,进而沉迷于这种想象中的社交关系,误以为是真实的关系,并对其产生深深的依赖。其实这就是粉丝的迷惑和误导,而这种迷惑和误导藏在心里,藏在饭圈里,不容易被察觉。另一方面,粉丝要认清饭圈的本质逻辑,理性成长,不放纵不失控。粉丝要自觉完善自我认知框架,避免无端、武断、无脑,警惕偶像化求魅力过程中新技术带来的异化,不断提高媒介素养。

当然,除了平台、偶像、粉丝的自我纠错,媒体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鉴于饭圈文化的边界和权力,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资源和网络法规。只有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饭圈失范的现状,让饭圈文化沿着创新、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前行。

饭圈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亚文化,它蕴含着被主流文化修正和融入后成为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潜力,所以对饭圈文化的批判应该是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未来应该对粉丝与偶像关系的心理机制、情感诉求、社会接受度进行更全面细致的研究,加深对饭圈文化的理解,在对其叛逆和反抗给予一定宽容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其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活力和创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