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国最严重地铁事故(广州地铁事故)

广州地铁事故(中国最严重的地铁事故)

今天(11日)下午,广州市政府通报了广州地铁坍塌事故的最新进展。1月10日发现的两名受害者是来自湖南邵阳的石父子。此前,1月6日,湖南耒阳罗姓受害者被搜索。经过41天的漫长搜寻,3名被困人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

新闻发布会开始前,全体员工起立默哀。

事件回顾

2019年12月1日上午9点,广州市广州大道北与鱼洞西路交界处地面塌陷。事件发生在广州地铁11号线沙河站施工区,一辆保洁车和一辆电动自行车掉入塌陷区,造成3人失联。

此前,据警方调查,12月1日发生在广州大道与鱼洞西路交界处的道路塌陷事故中,有3人坠入塌陷区,其中2人已确定为湖南邵阳人石父子,另1人为人牟某,53岁,湖南耒阳人。

地面沉降现场/羊城晚报记者周宇摄

41天的救援怎么了?

“罗姓遇难者遗体在地下21米处发现,石父子遗体在地下25米处发现。”

中铁广铁轨道交通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谭:

“经过24小时连续搜寻,2020年1月6日凌晨,搜寻人员在搜寻区域地下21米处,搜寻到失踪人员罗姓遗体;1月10日凌晨,搜救人员在搜寻区域地下25米处发现了石父子的遗体。公安部门已经确认了他们的身份。相关情况也已通报给遇难者家属。”

搜索工作的复杂性

一是第一次坍塌后,短时间内坍塌范围持续扩大,导致救援行动屡屡受阻。根据专家组意见,当时塌陷区边坡最大坡度超过70度,如不立即加固,将危及周边高架桥等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采取措施加固现场边坡,防止滑坡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搜寻创造条件。

其次,塌陷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位高,应急搜寻时应同时处理流沙层。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进一步优化搜寻方案,增加地下咬合桩围护结构,形成救援基坑,扩大搜寻范围。现场总共建造了54根咬合桩,并在挖掘过程中设置了4个混凝土支撑。

三、紧急搜索基坑西侧紧邻广州大道高架桥、于东西路口沙河涌公路桥,周边建(构)筑物密集。搜寻过程中,在周边布设了100多个监测点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并采取措施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第四,基坑周边搜索涉及地下管线较多,主要有直径1.65米的污水管、直径220千伏、10千伏的高压电缆、直径1.2米的自来水管、直径0.3米的煤气管、16孔通讯管等。搜寻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地下管线进行搬迁、监测和保护,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为扩大搜寻范围创造条件,减少对周边市民生活的影响。

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家属安抚和康复工作。二、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及周边生产生活秩序。三、配合相关部门门开展事故调查。

塌陷调查进展如何?

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罗传良说:“事故发生后,市应急管理局迅速启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程序。根据相关程序和规定,经市政府批准,迅速成立广州“121”坍塌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由市应急管理局、市纪委、公安局、交通局、住建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会领导参加,聘请了岩土、结构、水文、地质、爆破、安全工程等方面的7名专家协助事故调查。”

自事件发生以来,调查组已询问了107名事故相关人员,收集了700多份固定证据。专家组对地下岩层、水量、水质等环境因素进行了10余次专项检查核实。为彻底查清事实依据,事故调查组仍在通过等必要的调查手段,反复进行现场勘查、检查鉴定、查阅资料、人员询问、专家论证等方式进行事故调查。

接下来,调查组将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检测鉴定、专家论证和询问取证,认真细致地查清事故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事故原因,依法依规提出处理建议,总结事故教训,举一反三, 提出防范措施,在法定期限内完成事故调查,并公开完整的事故调查报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