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简历(台湾首富郭台铭简介及语录)
郭台铭的简历
生于1950年
1971年毕业于台湾省“中国海运学院”,进入当时台湾省排名前三的航运公司——复兴航运。
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资本30万元。
1985年,美国分公司成立,富士康自有品牌创立。
2001年获得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第198位。
2001年,鸿海实现营收1442亿元新台币,在《英联邦》杂志上名列台湾省民营企业1000强。
2002年,他被《商业周刊》选为“亚洲之星”。
郭台铭简介
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省“中国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并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轮船公司做推销员。1973年2月,郭台铭投资新台币10万元,与朋友在台北县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胶产品。然而,一年后,由于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公司成为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在台湾刚刚兴起,郭台铭就是从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按钮开始做起的。这个时候鸿海还只是一个只有30万新台币,只有15名员工的小公司。1975年更名为鸿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随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兴建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后来又陆续投资建立电镀部门和冲压厂。在全球进入个人电脑时代的80年代,郭台铭凭借自己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专注于连接器、机箱等产品,践行“量大价低”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次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入1600万元进入电脑线缆组装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开始开拓台湾省以外的市场,并创立了“富士康”品牌。到目前为止,郭台铭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他的“连接器王国”。
从头开始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山西人自古善经商,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郭台铭于1950年出生于台北。1966年考入“中国海运学院”,后在复兴轮船公司工作,但他不甘心永远生活在海上。1974年,郭台铭向岳父借钱,与朋友合资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由于经验不足,一年后,我们血本无归,股东一个个退出。但是郭台铭不想轻易放弃。他看到台湾省黑白电视机的兴起,于是开始生产电视旋钮。1977年,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郭台铭没有买房子和土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成立了模具厂。事实证明,此举极具远见。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产业起飞时,鸿海凭借成熟的模具技术迅速进入连接器领域。1982年,他将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鸿海集团营业额首次突破100亿新台币,1999年突破500亿,2001年接近1500亿。2002年,郭台铭被《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截至2005年,鸿海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台湾省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
自鸿海成立以来,郭台铭的目标一直很明确,那就是做台湾省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他创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选择客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曾经在美国开着自己的车,住着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走遍美国52个州中的32个州,与世界各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以来,鸿海的客户锁定了IBM、Intel、Compaq、Dell等国际一流厂商。为了获得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干脆投资在康柏总部旁边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只要康柏有新的设计,当天就能看到型号,最后从康柏拿到长期订单。为了巩固与这些大制造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而只做零部件供应商。可以说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局面。据说现在全球每五台电脑就有一台是鸿海的产品。
但是光有客户是不够的。郭台铭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自从他创业以来,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的人,最后一个下班的人,所以他坚持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半夜是家常便饭。
“优先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鸿海员工始终牢记的工厂培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全球竞争激烈的高科技产业中生存和发展,郭台铭创造了CMM的运作模式,将“自制零件、模块化零件、快速物流”的装配与电子信息流相结合,连接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货准确、质量好、成本低”的境界。
在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办厂讲究纪律,细节如治军。郭台铭在用人上的口头禅是:“不管是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都是好技术”。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雇佣奖惩分明的人才。郭台铭对优秀员工和技术骨干从不吝啬,并给予巨额奖金。近年来,每年年底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价值高达数亿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美元。但是,他总是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难怪台湾省科技界称他为“枭雄”。因此,尽管鸿海集团近年来的分红一直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们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一直被列为“形象不佳”。
作为世界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整天运筹帷幄,生意缠身。然而,无论他在多远的地方,思乡之情不尽,心不变。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解囊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建设了“万方桥”、“牛土路”、“富锦桥”、“葛湾小学”、“阜康心有水果示范园”,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所有的乡亲都鼓掌称赞。
郭先生白手起家,创业30年,企业资产从最初的30万元,到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百万倍的增长,个人价值早已达到23亿美元。但郭先生的实干本色不变,以“挖”著称于商界。郭先生说: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上...我更感兴趣的是把我的钱投资到对公众有益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在各省市县乡,捐资助学、助残、修路、饮水、抗击非典等共计8000多万元,其情操和品格为世人所敬仰。就像家乡的一位诗人赋予我的那样,“一个骄傲的儿子是家乡的荣耀,他的丰功伟绩使海月成为灿烂的地方。”
从7500美元到100亿美元
鸿海是由郭台铭1974年创立的一家公司发展而来的。那年7500美元的启动资金,有一部分是向他母亲借的。
起初,郭台铭为台北附近的黑白电视机生产塑料调频旋钮。20世纪80年代初,郭台铭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他的事业开始腾飞。尽管郭台铭不太懂英语和日语,但他很快就开始了在美国和日本市场寻找客户的旅程。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中国内地开了第一家工厂。他看中了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深圳。
利用郭台铭深圳来吸引潜在客户,迈克尔?1995年戴尔访问中国南方时,郭台铭得到了开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作为交换,他安排戴尔与他熟悉的当地政府官员会面。然后,郭台铭安排了一段戴尔在途中参观他的工厂的插曲。郭台铭认为戴尔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所以他一心想了解戴尔。如今,鸿海已经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同年,郭台铭获得了一块更大的土地,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工厂。到2000年,郭台铭拥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超过30亿美元。
目前,有45万名员工在郭台铭位于mainland China十几个省的工厂工作。他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如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在中也有数千名工人。
选择继任者
郭台铭在鸿海精密的角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虽然他仍在一如既往地努力,但重点已经从日常事务转移到重大战略问题上。与此同时,郭台铭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处理一系列的生活变化。
“他也更加关注慈善事业,并承诺最终捐出三分之一的个人财产。”报道称。
此外,郭台铭已开始在鸿海精密寻找接班人,重点是35岁至45岁左右的员工。他也开始要求他的高级经理们在各自的子公司中独揽大权,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郭台铭不太可能从家族成员中选择接班人,因为他的子女都不在鸿海精密工作。信息网络
郭台铭说,他现在决定辞职是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乾隆皇帝。“他控制了整个中国60年,”郭台铭说,“但他在位时间太长了。我想休息一下,把更多的机会和责任留给年轻人,虽然我还没老。”
温柔地对待你的妻子。
郭台铭对他的员工和他自己都很严格,但有一个人他很珍惜,那就是他的妻子林淑茹。
19岁那年夏天,郭台铭在药厂打工时,认识了毕业于台北医学院药学系的林淑如,随后全力热情追求。然而,由于双方父母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政治观念的悬殊,他们的关系遭到了林书如父亲的反对,但郭台铭并没有气馁。在马拉松式的追求了五年之后,他终于打动了林家父母,他们终于结婚了。
后来,郭台铭向岳父借钱成立“鸿海塑胶”,自己租厂房、找订单、买原料、管理生产,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刚创业的时候,财务紧张。郭台铭连续三个月没有拿一分钱回家。为了让郭台铭没有后顾之忧,林淑茹默默支持着他的家。直到有一天,林淑茹没钱买奶粉,只好喂儿子米汤,儿子吃不饱就哭。她没有告诉郭台铭。
郭台铭成为富翁后,他每月花费不超过一万元。除了工作太忙没时间花钱,他的妻子还负责郭台铭从头到脚的所有衣服。可以说,林淑茹是一个能让王先生无后顾之忧,在事业上全力冲刺的好妻子。郭台铭也放心与林淑如分享他的财富。据了解,林书如个人名下持有1万多只股票,总市值14.5亿。
不幸的是,这对陷入困境的夫妇还是没能战胜死神。2005年3月12日,就在郭台铭成为台湾首富的两天后,他深爱的妻子林淑茹因乳腺癌扩散至肝脏和肺部而去世。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郭台铭当场晕倒。郭台铭曾说过,他似乎没有眼泪,因为当他遇到挫折时,眼泪只会直接吞进肚子里,所以他变得不太会流泪,但他在妻子最后的旅程中留下了男人的眼泪。
妻子去世一年后,郭家的家族墓地爆发了一场土地产权纠纷。林淑茹去世前,有人在去墓地的路上建了一堵墙,堵住了入口。郭台铭认为,如果你不能为你死去的妻子献上这束花,那是一个男人吗?于是婚礼前一天晚上7点左右,带着一双儿女,打着手电筒翻墙进了墓地,给亡妻献花,待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当他们提到这个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变红了。
郭台铭有句名言:“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战场上了,而不是回来拿勋章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不满足于物质上的收获。在他看来,人生还有更大的战场,奋斗远未结束。
郭台铭,只要是合作创业者,对亲戚都有贡献,破格提拔,工作标准严格,效率高,奖惩分明。如果员工的出货出现意外,他会被当场无情地指责。他是一个站在第一线,身先士卒的领导。他周游世界,一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海外分公司之间来回飞。因为看好大陆的商机,鸿海从1978年开始致力于大陆的发展,生产线主要设在大陆。所以他在大陆的时间比在台湾省的时间多。他说:“在快速成长的企业中,领导者应该更霸气。”郭给人的印象是霸气,但他说:“不了解我的人都以为我霸气。事实上,我很容易相处。我只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工作者。”
郭台铭语录
出了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以身作则,独裁为公:民主是最低效的。民主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交流的氛围。但在快速成长的企业,领导要霸气。
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战场上了,不是回来拿勋章的那个。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原因。
郭台铭说他只是一个红薯。他在森林里长大。结果别人发现他长得很大了,大家都抢着看。结果他踩坏了附近的农田,怪红薯头。
模式、布局和节奏。舞台和心脏一样大。
观察的东西是: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
失败是成功之母,轻易成功是事业的大忌。
用人哲学
正如业内人士曾经说过的,“郭台铭喜欢用没有出路的人。一位鸿海内部员工观察到,郭台铭用人的一大原则就是看他有没有努力工作的决心。而没有出路的人,通常都愿意全力以赴。
“给已经吃饱的人一碗饭,不仅用处不大,而且他也不会感激你。但是给饥饿的人一碗饭,他不仅会全力以赴,还会感谢!这也是郭台铭的用人原则。
政府无效率,人民才有效率。
郭台铭不止一次提到,他担任台湾省模具工会主席时,新加坡劳工部长问他,台湾省政府做了些什么,台湾省中小企业为什么这么厉害。
郭台铭的回答让部长大吃一惊:“我们的政府什么都没做,所以让我们拥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郭台铭认为新加波政府对它照顾得太过小心,反而让企业失去竞争力。“如果政府效率低,人民就会更有效率。郭台铭进一步补充道。
来自鸽子的灵感
郭台铭最常给他的孩子们讲的故事是黄石国家公园里的鸽子。
“在美国的那些年,我们全家每年夏天都会去黄石国家公园,女儿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喂鸽子。”郭台铭回忆说,有一年,他突然看到禁止鸽子的牌子,觉得很奇怪,就问官员为什么不能喂鸽子。管理员告诉他,鸽子死于前一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因为鸽子习惯了人类的喂食,失去了喂食的能力。结果冬天没人喂它们,所有的鸽子都熬不过冬天。
“竞争环境是最重要的,”郭台铭再次强调。难怪鸿海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只可以飞报喜讯的燕子,而不是一只可以飞渡寒冬的孤雁。
郭排长
“行军时有多少人没有晕倒!你不在下雨天或阳光下锻炼吗?郭台铭每次谈到企业经营时,都不应该惧怕严寒。他总是引用军官常用的军事术语。他已经55岁了,却仿佛又回到了他当郭排长的时代:“失败的人找原因,成功的人找方法。」
连续呼唤死亡
在内部,郭台铭显示领袖执行的决心首先表现在“合作”的要求上。如果郭台铭想讨论什么事情,相关人员必须随叫随到,如果有人找不到事情,他就会一直打电话到现在。去过鸿海的人称之为“连环来电”。只要是鸿海干部,很多人回国后都被叫回了公司。“没办法,谁教我们做跨国公司的?”一位干部解释道。
鸿海就是带着这种浓厚的军人气息做事的,为了更高效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郭三条》与《白豹集》
人称“郭三条”的郭台铭,喜欢用“三句话”来拆解思路和行动步骤。布达发号施令的时候,郭台铭往往会拿起笔,写信的人在后面准备的白纸上清晰地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对产业结构的分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