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
55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原子弹的国家。从那以后,它没有必要害怕核武器的威胁,纸老虎。
△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状烟云。(来源/人民网)
正在上映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我的人民,我的国家》讲述了一个关于原子弹研究人员的故事——张毅的原子弹研究人员高远悄悄告别家人、朋友和爱人,打着身份的幌子,前往遥远的地方从事科学研究。
事实上,早在1955年,中国就开始建设核工业。据人民网报道,那一年,毛泽东呼吁中国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当今世界,如果我们不想被欺负,就离不开它。中央任命陈云、聂荣臻、薄一波负责核工业的准备工作。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靠自己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影片以“高远”这样的小人物为视角,描绘了为研究原子弹牺牲而默默牺牲的科研人员。然而,在现实中,研究人员往往面临着更加困难的环境。研究原子弹的过程是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秘密进行的,那里有数百万军队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项目。他们在戈壁离家很远,在绝对保密的要求下,他们切断了与家人的一切联系。此外,核武器研究带来的危险不言而喻。
核试验最终成功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护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1964年《人民日报》外,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被真实记录了下来,这一幕也在电影中展现了出来。
最后,因核辐射病危的高远站在人群中庆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的爱人被人群慢慢驱散。这一幕感动了很多观众。为核事业献出生命的崇高目标,也让很多人想起了同样为核事业献出生命的两位炸弹父亲。既有熟悉的名字,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的真实经历比电影更传奇,更伟大。
邓稼先——离家28年,再见就是告别。
1958年秋,国家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去找邓稼先说:“国家要掀起‘大枪战’”,问他愿不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这位才华横溢的核物理学家,26岁就获得了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国,再次义无反顾地答应了。
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回忆说:“那是1958年8月。那天晚上他回来晚了。他说他要调职。当我问他要去哪里时,他说不能说,他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也不能说,如果你给我一个电子邮件地址,我们会给他写信。他说可能不太好。”
从这一天起,邓稼先的身影从很多朋友的视野中消失了,他的名字也从所有的学术期刊上消失了。一对结婚五年的夫妻开始了他们聚在一起,远离彼此的生活。
△邓稼先(图/新华社)
1979年,在一次空的飞行员试验中,为了确认核弹是否有爆炸危险,邓稼先率先直接摸着破碎的核弹进行检查,但却遭受了剧烈的辐射。回到车站后,他告诉同事:一切都很安全。然后他开始工作,邓稼先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倒计时。
1985年,邓稼先因直肠癌住院。当时,邓稼先已经61岁了。住院期间,邓稼先出现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许鹿希的妻子慈爱地看着病床上的人。只有那些默默流泪,一直等待的人,竟然这样出现在她的眼前。
△邓稼先夫妇许鹿希(图/新华社)
1986年7月29日,大出血后,邓稼先在许鹿希的怀里永远闭上了眼睛。去世前,他仍然关心国家的发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邓稼先发出警告:“不要让别人离我们太远……”。
钱学森——五年回国之路,十年两弹。
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空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为中国载人航天和“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正是这样一位“导弹之父”,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决定回国的时候,他已经走过了5年的回国之路。
△钱学森(图/新华社)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商量着尽快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但却遭到美国政府的迫害,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和故乡。
△钱学森携家人回国(图/新华社)
回国后,钱学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并担任第一研究所主任。他参与制定了中国短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方案。在钱学森的努力领导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炸成功。
此外,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也为新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郭永怀——飞机失事前的最后一件事,用生命保护机密文件。
当钱学森突破重重封锁成功回到祖国后,他开始“招兵买马”,为研制原子弹做准备。他给郭永怀写了一封信,请他快点回来。在最需要人才的时刻,祖国在呼唤她的孩子。
郭永怀在美国时是一位与钱学森同名的大科学家。他是国际知名的机械专家,尤其是在空空气动力学领域。
钱学森的信一到,郭永怀一家人立刻收拾行李。国庆节的前一天,他登上了回家的游轮。
郭永怀对核雷管的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力争高、准备低、注重先进的内瀑布法”的思路确立了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还提出了“两路齐头并进,最终择优”的方法,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最佳方案。
和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等人一样,郭永怀直到中国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才给自己放了一个短暂的假,然后回到基地继续研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右一)在回答研究生提问(图/新华社)
1968年12月,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份重要资料,不得不乘夜航飞回北京研究。没想到,飞机在北京坠毁了。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在飞机残骸中,郭永怀和警卫牟方东紧紧拥抱在一起。在两具烧焦的尸体中间,有一个紧紧夹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后,妻子李沛坚持要将郭永怀的5600元存款作为党费缴纳。“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妻子在信中写道:“党的事业是我们和子孙后代的未来和生命。这样做,我可以稍微弥补他没有机会为党的事业尽自己最大努力的遗憾。”
王——改名换姓17年,为祖国事业错失诺贝尔奖。
王是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他的一项发现帮助至少六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果他能够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向进行研究,他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投身于中国的核事业,消失了17年。
1961年4月3日,国家号召王投资核武器研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就在那一天,领导问他,你愿不愿意改名换姓,默默无闻地做这份工作。王没有犹豫。他说改名字了吗?好吧,就叫它王静吧。
△王于1998年12月10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1岁(图/新华社)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无法在世界其他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也无法在国际舞台上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谈不上获取最先进的科技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刻的探索。他再也不能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并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
17年间,这位科学家改名为王静,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致力于核武器的研发。他的家人只能用这个名字和他通信,他的通信地址是XXX的邮箱。至于他在什么单位,在哪里工作,他的家人什么都不知道。他的几个孩子多次问他的妻子,我父亲被调到哪里工作了?他老婆只能说你爸已经调到邮箱上班了。
多年后,当亲戚和王谈起这段经历时,王只是很平淡地说,我认为国家的富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而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作为第一次原子弹冷实验的总指挥,从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到实验场每个雷管的安装,王都亲自动手,要求大家做到“万无一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人们称王为“核弹先驱”,但他说,这是千千万万科学家、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样的研究者,他们几十年来都是隐姓埋名的生活,电影和传记也无法讲述他们生活中的所有传奇。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进行表彰,并授予于敏、、、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陈能宽、、周、钱学森、涂守凯、、程等。
△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原子弹爆炸的成功,谈何容易。除了要突破科技领域的无数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要打破无数环境和历史原因的束缚。可以说,正是因为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学者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更多默默无闻的基层科研用户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安全的生活环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5年后的今天,在看到第70届国庆阅兵中激动人心的武器装备的同时,不要忘记向这些一直默默奉献在祖国岗位上的科研人员致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