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甲骨文发现第一人是谁(谁最早发现甲骨文)

谁最先发现甲骨文(甲骨文发现谁是第一人)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处于低谷,甚至连中华文明都被否定了,包括西方学者对商朝的否定,他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始于周朝,中华文明史只有3000多年。然而在这场危机中,殷墟甲骨文横空出世空,用铁证证明了商朝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进而提振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自信。

那么,谁是这么重要的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呢?一直以为是王,其实还有一个人,只是被民国的一篇文章误导了!

王是王朝的题词家,擅长书法,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她的帝王字画经常让王写碑文。

据说,1899年,王易蓉因医术高明,在鹤年堂服药时,买了一种叫“古龙”的药材,准备服药治疗疟疾。他偶然发现甲骨文上的字颇似篆书,研究后大吃一惊。后来王在鹤年堂药店查选,得到了一些甲骨文。最后,他认为这是商代的甲骨,记录了古代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字资料——商代铭文。之后,王通过山东古董商范的大量收购,收藏了一千多件甲骨文。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王服毒投井而死。甲骨多为《老残游记》作者刘娥(王挚友)所有。1903年,甲骨文中广为人知的是刘鹗墨脱甲骨文,书名为《铁云藏龟》。

1931年,在北京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报》上,翁的一篇名为《龟甲》的短文讲述了王因为生病要吃“龙骨”而意外发现甲骨文。至此,王成为甲骨文发现的第一人和“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发展120年: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鉴定和购买,为国际知识甲骨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王被国内外学者尊为“甲骨文之父”......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甲骨文记载第一人——刘鹗甲骨文研究第一人——孙诒让甲骨文字典。

然而,现代学者发现,王吃“龙骨”发现甲骨文一点都不符合事实,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雪琴曾指出“发现甲骨文离奇(吃“龙骨”)却不符合事实”。那么,如果Xi翁的《龟甲》误传甲骨文发现了第一人,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第一人呢?考古学家陈(见下图)在《殷墟卜辞综论》一书中揭开了真相!

河南安阳小屯村,这是甲骨文最早出现的地方。小屯村的村民第一个看到甲骨文。然而,村民们不知道这些货物,所以他们很容易处理。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它们当成药材“龙骨”来欺骗别人。但是药店一般不收“龙骨天成”,或者刻龙骨,要刮去“龙骨”上的字,处理起来很麻烦。而且,“龙骨”的价格不高,每斤才六文钱,所以没人在意。

当地一位名叫李成的理发师头脑灵活,于是改变了卖甲骨的方式,即把甲骨磨成粉,变成“龙骨粉”,再作为止血的“刀尖药”出售。

1898年,一个叫范守轩的小古董商人来到小屯,问当地人有没有带文字的古董。当被问及李时,李拿出了许多带字的甲骨。但问题是范寿萱根本不懂甲骨文,所以没有收购。

这段历史是陈1953年访问小屯村,与李成之子全甫、村里老人何金生谈话的结果,应该是第一手资料。

1898年冬天,在天津老顾客王祥的家里,范寿萱谈起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旁边的书法家孟广辉听后,立刻判断这大概是古代的简单政策,催促范守轩赶紧买下。

王祥《题忆清园殷琦陀书》:贾凡将古器物卖给于宅,其在官司中所见,村民孟定闻之,意为古竹简,催其乘车游览。当时也是清朝戊戌运动的十月。第二年秋天,我拿来卖,叫龟板。

1899年秋,范寿萱带着一批龙骨来到天津,与孟、王祥进行贸易。但是范寿萱的要价很高,“数字抵一字金”,而孟广辉和王祥财力不够,所以只买了一部分,后来范寿萱去了北京,把剩下的甲骨卖给了王易蓉。

1953年,王祥给陈写了一封信:“当时一字抵一金,得不到的都带到北京卖给王,都得了三千块钱。”

因此,至少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甲骨文发现和鉴定的第一人不是王,而是孟广辉(见下图)和王翔。

值得一提的是,孟广辉对于甲骨文中历史发现和识别令人钦佩。

范寿萱卖甲骨的时候,王祥和孟光辉都不富裕。其中,王翔“拿了一包小乌龟壳带回家”,而孟光辉“舍不得”,最后“买了几十个巨大的侧条和凹骨,花了几百金”。孟广辉的资金来源原本是他叔叔邀请他去湖北旅游。结果他贪污了所有的钱去买甲骨文。最终,他用自己几乎所有的家产换来了几十块甲骨,但他还是舍不得放弃剩下的甲骨。

相比之下,王第一次购买的甲骨数量并不多,只有12块左右,每块银两为22两。当然,王后来陆续获得了许多甲骨,共计1000多块,孟光辉收集了430块,大部分后来都交给了国家。

孟光辉拿到甲骨文后,也对这批甲骨文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有“十六卷,205-220,字优者,庚子九月二十一日晚触”等手书记载。不幸的是,没有留下具体的研究结果。

总之,孟广辉和王翔(上图)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虽然王易蓉在甲骨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比孟广辉和王翔更晚向甲骨文发送信息资源。不幸的是,王的甲骨文发现了第一个人的身份,这是现在广为人知的,但孟光辉却鲜为人知。

值得玩味的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初,有多少刻有商代历史的甲骨变成了“龙骨粉”等等,被人们吃了。现在很难追溯,只留下永恒的遗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