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排外)
第五章谁说上海人小气排外?
人们对上海人的偏见并不新鲜,一些学者乐于描述他们对上海人的印象。钱树和张爱玲都曾塑造过上海人的形象,易中天甚至写道“上海人的称谓有时是小气、精明、算计、虚荣、市侩、不近人情、时髦、油滑、狭隘、难以相处等“问题”的代名词。”。
1990年,电视剧《渴望》在全国特别是中国北方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热度,但上海人并不买账,因为剧中唯一的反派是一个上海男人的形象塑造出来的,他的名字叫王。
饰演王的演员说,演完这个角色后,他的处境很尴尬。“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你在火车上还会被你姑姑打骂。那年我在上海演出,在偌大的体育馆里,没人给我鼓掌。”
剧照|电视剧《渴望》
从欲望开始,电视剧、春晚小品等场合的上海人形象,大多是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典型。
电视剧《潜伏》中行动队队长马奎的上海老婆给客人发霉的零食,也属于上海人的刻板印象。
剧照|电视剧《潜伏》
发生在上海青年刘翔身上的故事也相当有趣。
刘向恒空出生并成功塑造偶像形象时,大众并不认为他是典型的上海人,而是认为他是“异类”。当刘翔突然从北京奥运会退役后,被很多人视为“懦弱的逃兵”,一个很有市场的评价再次走红:毕竟是上海人。
外国人对上海人最深的刻板印象就是排外和斤斤计较。这种形象是如何建立的?
专属上海人?
“上海人排外”已经成为中国人众所周知的印象。
上海人心目中的中国地图在网上流传
2009年,一个事件验证了人们对此的看法。12月23日上午,在上海广播电台动态101音乐早餐直播中,主持人小军和小昌在播放音乐的间隙用上海话互相调侃。有听众发短信说“请不要说上海话,我恨你上海人”。
看完节目中观众一字一句的短信,小军回应道:“这位观众,请你离开你讨厌的城市,或者你讨厌的人身边,以一个群体的姿态,慢慢地、全面地离开。”这件事立刻激怒了很多在上海努力工作的外国人,这件事更强化了人们对上海人排外的印象。
根据上海人民公园相亲墙调查后写的报告,上海绝大多数家长明确表示孩子不能嫁给外国人,受访者给出了各种理由,比如生活习惯不同、外国人没有房产、外国人亲戚多等等。
这种说法很符合人们对上海人的猜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2016年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大数据统计中,最受关注的是“人品”,占比67%,远超“物质条件”;其次是“人品修养”,占58%;第三名是“文化水平”,占57%;第四至第八个热词分别是:共同语言、物质条件、工作能力、理财观念、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不到总数的一半。上海的青年男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拜金,而是更注重与另一半的精神联系。
上海人是由“外地人”组成的
外国人在上海排外到什么程度?据说上海的外国人歧视北京的外国人。上海人似乎把其他地方的人拒之门外。但是,回顾上海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排外的上海是一个由“外来者”组成的城市:
1.土著人
先秦至汉晋时期,上海多为海边渔村,人口稀少。隋唐以前,经常发生潮汐、洪水、内涝等灾害,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迁徙活动很少发生。
隋朝八年上海地图
从隋唐开始,上海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不断扩大。明朝时,苏州松江赋税很重,战乱不断,大量人口逃亡。清朝康熙时期,由于休养生息的做法,人口迅速增加。
2.连续移民
一个
广东买办与福建船员
上海临江跨海,海江交通相对发达。在港口开放之前,广东和福建的人乘船到达上海。据说上海开埠之初,买办中有三分之二是广东人,于是广东买办成为第一个上海经济的东道主。
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外国人逐渐将业务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在上海第七造船厂开了一家银行,从内地购买原材料并运出,从国外进口成品再销往全国各地。
上海发达贸易的需要,也吸纳了大量福建水手到达上海。他们是第一批到达上海的大量移民。他们乘西风到达。
184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宣布上海港开放通商。作为中国的东大门,上海已经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
二
苏南的董哲财阀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太平军攻占苏州、杭州,这些地区的地主、商人带着巨款迁往上海,形成了苏南、浙东的财阀。他们到达上海后,投资钱庄、贸易丝绸厂和其他企业,与广东买办竞争。
1853年,上海爆发刀会起义,给江浙商人一个天赐良机,因为刀会成员与广东买办关系密切,其分支机构多由广东买办出资。其失败后,江浙商人立即别有用心地攻击广东人,这也使外国商人怀疑广东买办,转而聘请江浙人为买办。
此后,江浙商人逐渐在上海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江浙财阀支持蒋介石,进一步巩固了在上海的地位。直到现在,江苏和浙江民族仍然占上海最富有人口的大多数。
上海小刀会起义
三
难民
上海的移民有的是来寻求经济机会的,有的是来逃避家乡的战争和饥荒的。
许多人住在城市的边缘。他们大多是没有学历只有实力的农民。所以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做码头工人,拉黄包车,建房等等。妇女在丝绸厂工作,有些人甚至不得不卖淫。他们只能住在棚屋里。
3.自我认同逐渐显现。
一个
世界各地搬到上海的人互相排挤。
任何一个移民城市或国家,由于其移民的出身不同,都会有地理排斥的现象,上海也不例外。
早在清末,上海就由五湖四海移居上海的人组成,并形成了自己的CCBA商帮,如赵广CCBA、思明CCBA、陕西会馆、潮汕会馆、苏北会馆、宁波会馆等。
这些会馆通过地理联系在一起,将来自同一个省或地区的移民团结在一起,而不同的会馆和商业帮派则相互排挤和压制。
二
户籍制度
从1958年开始,上海正式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此后,上海人口外迁比迁入容易,对唤起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上海话的规范化
上海话的标准化也成为上海人识别自己、区别上海人和外国人的重要工具。
以前上海人也说上海话,但是浦东人说上海人说浦东人,宁波人说上海人说宁波人,苏州人说上海人说苏州人,扬州人说上海人说扬州人。直到电台播出上海话节目和沪剧表演,各种上海人才被规范。
受管制的上海话甚至可能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比如易中天的《城市阅读》中,上海学者余因为不会说上海话而尴尬,前上海市市长许因为不会说上海话而被歧视。
来自“南安上海人”的表达
一个斤斤计较的上海人?
在对上海人的偏见中,斤斤计较、精明小气也是关键词。为什么上海人被认为斤斤计较?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名为《上海一家》的电视剧引起了轰动。编剧黄云采访了黄浦、静安等市中心的中小企业和数百名老年人。得出结论:
有些商人是百年老店和名店。他们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来到上海学习,吃了三年萝卜干,有的又当了三年老师,后来又当了文员和老师。其中聪明好动的商家和朋友合伙积攒了一些钱开店,店开了,再分股单独经营,然后再开分店。
上海人口密集、客厅拥挤狭小空也造就了他们斤斤计较、讲求利益、小肚鸡肠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独特的公民文化形成了,它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上海人的心态、习俗和兴趣。
剧照|电视剧《上海一家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各民族是共同生活的,而在上海,作为一个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涵盖了伦理关系。因为空的狭隘,你占我便宜的情况会吃亏。
所以在个人利益上,上海人不太注重谦让。外国人批评上海人势利。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一个不再陷入经济困境的人,不得不在枕头下压几件硬邦邦的衣服。因为他已经摆脱了熟人社会,人们只知道你走在街上的时候穿的衣服。
知名民营书商卢金波,出生于陕西,在上海生活多年。有一段时间,他在老城区租了一套房子,邻居大多是老人。在他的单元里,二楼和三楼的居民分别是78岁和87岁。
有一次,一位老人为居委会收取管理费,因零钱不足,欠了卢金波四毛钱。“算了,不用找了。”卢金波很自然地说道。但是老人非常严肃。他连续几次跑到卢金波家还钱,最后给了卢金波四毛钱。
虽然算清楚有点尴尬,但换个角度看,这样的“斤斤计较”其实很可爱,不占别人便宜,也不欠别人人情,哪怕只是几毛钱。
公平多元的上海
移民强调个人独立,奋斗,分清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上海人不会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礼物,也不会给别人人情。这在更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人传统的人际关系和性格特征,所以看起来是斤斤计较。
另一方面,他们尊重规则和契约,这使他们更接近现代社会和商业文明的规范和公平。因此,它们成为全球经济时代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的首选城市。
上海多元的文化形态决定了上海人的多样性,上海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存在的人的复杂性,包括很大方的人和很小气的人。既有大胆也有含蓄。
这个城市的人不能再简单地归为上海人,而是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人。
下一个预测
地域歧视不会随着省份而结束,而是会继续细分。苏南苏北互相仇视,皖南皖北互相嫌弃,深圳广州身份不合等等现象非常普遍。然后,又分为县与县、村与村:
第六期
每个人都在歧视和被歧视。
编辑:胡睿
参考文献:
上海人3.0
论上海城市精神
上海人的形成与身份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上海人被排斥现象分析——以上海人群体构成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污名现象——对“周亮口译门”的分析
从歧视到被歧视——解读上海人被妖魔化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