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通过‘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等展示形式,可以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不断走向市场,获得更多的消费和关注,既保障了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又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财务部副主任许说。

24年前,为全面摆脱内蒙古贫困,北京与蒙古国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8年签署了三年行动框架协议,进一步拉近了两地关系,此后双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记者就“中蒙对口帮扶中国脱贫实现小康”“生态与绿色发展相关扶贫成果汇报展”“推进品牌文化脱贫致富”等主题,采访了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系副主任许女士。

记者:北京和内蒙古互帮互助已经24年了。特别是近三年来,对口帮扶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帮扶资金、帮扶项目、人才支持都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更加精准。从京蒙对口帮扶到全国脱贫攻坚和实现小康社会,请谈谈你的看法?

许孟波:

从扶贫战略的实施到成功,各项政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对口支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对口帮扶是有针对性的。从对口帮扶政策来看,各级政府和部门明确帮助贫困人口。他们在充分了解和研究贫困成因和当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努力在摆脱贫困的同时避免返贫。对口帮扶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落实有力。

二是对口帮扶解决了贫困地区资金、项目、人才等瓶颈因素。中国许多贫困地区资源丰富。他们有的缺资金,有的缺项目,有的缺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对口帮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派出驻村干部,他们责任心强,思路清晰,有协调资源和项目的能力。通过充分开发当地资源和引进项目,驻村干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摆脱贫困。

最后,对口帮扶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确保扶贫不返贫,体现扶贫的可持续性。因为对口帮扶立足当地资源,引进符合当地需求的项目,确保了人们脱贫后不返贫,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京蒙对口帮扶是充分利用内蒙古的资源特色,通过美食节向北京出口特色产品和产业,扩大产品影响力,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记者:“内蒙古味道”北京美食节不仅是一场“草原味道”的盛宴,更是一场脱贫攻坚成果的汇报展。给北京人带来了草原文化、优质农畜产品和绿色食材,向世界展示了草原人的进取精神,也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增加了渠道。你觉得这样的展览怎么样?

许孟波:

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各地保障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农业走出大山,走进老百姓的家。近年来,各地通过农博会、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京蒙美食节等展会,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不断走向市场,获得了更多的消费和关注,不仅保障了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也保障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脱贫的过程中,要避免先发展后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同义。“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以人为本”彰显了党执政为民、长远发展的理念。

记者:从“内蒙古味道”的角度,如何看待脱贫攻坚战和区域发展中品牌文化的提升?

许孟波:

在脱贫攻坚战中,一大批特色产品和旅游服务走进了国人的视野。这些产品和服务很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树立了市场形象。实施脱贫攻坚离不开文化的保障,品牌文化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

首先,品牌形成是保证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接受的有利标签。“内蒙古味道”首先让人想起了牛羊成群的辽阔草原。当你想到美味的牛羊产品,就很容易形成品牌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品牌质量是品牌长期发展的根本因素。品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品牌能否永久发展取决于品牌的质量。品牌质量对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至关重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最后,品牌发展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保障小康社会实现的有效手段。通过品牌建设,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实现全面小康。

总之,品牌设计、品牌形象、品牌标识等都是品牌文化的组成部分。带动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有效手段。

来源:东亚经贸记者周东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