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中国哲学简史心得体会(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体验)

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伦于1948年出版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一问世,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后来,它以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南斯拉夫语和日语出版。50多年来,这本书一直是世界各国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结晶。用有限的哲学史专著,就能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充满智慧和哲学洞见。特别是作者对实际问题的关注,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典型。

哲学是人类长期总结和发展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反思自我、反思历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东西方虽然在地域界限上有明显的差异,但他们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相似的。中国哲学在发展中体现了我们民族辉煌曲折的历史。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以及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差异,为我们理解哲学的智慧打开大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和中国哲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章的精髓:

1、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总是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提并论的。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有关。在过去,只要一个人受过教育,他就会受到哲学的启迪。孩子们入学时,首先被教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教科书。有时候,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会看一本叫《三育经》的课本。每句有三喻,连句押韵,背诵时容易记住。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识字课本。就这样。前两句是“人生的开始,自然是美好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2.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当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时,他们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宗教。但现实地说,儒教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宗教更像宗教。诚然,四书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四书里并没有创世纪、天堂和地狱,更没有像佛教那样的许多外在仪式。

当然,哲学和宗教是一词多义的名词。哲学和宗教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当人们谈论哲学或宗教时,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看法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对我来说,我所说的哲学是对生活进行系统反思的思想。每个人,只要他没死,都在生命。然而,对生活有反思性思考的人并不多,反思性思考系统化的人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反思;也就是说,他必须反思生活,然后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思想叫反思,因为它以生命为对象。生命论、宇宙论、认识论都来自这种类型的思想。宇宙观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生命的背景,是生命戏剧表演的舞台。知识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根据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说法,为了思考,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我们能思考什么;也就是说,在我们开始思考人生之前,我们必须先“思考我们的思想”。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生命本身的概念,宇宙本身的概念,知识本身的概念,都是反思的产物。无论是思考生活还是谈论生活,我们都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思考宇宙还是谈论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但是,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的思想不一样。哲学家所指的宇宙是一切存在的总和,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指的“大一”,其定义是“无外乎最大”。所以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应该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当一个人思考宇宙时,他是在反思。

当我们思考知识或谈论知识时,我们思考和谈论的是知识本身。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思想中的思想”;思考的思想就是反思的思想。如果一个哲学家坚持他必须在我们思考之前思考我们的思想,他就会在这里陷入邪恶的怪圈;好像我们有另一种能力用它来思考我们的想法!其实我们的思考能力,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能力,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自己思考生命和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自己的思考能力。

3.哲学和宗教

宗教也与生活有关。每一种主要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一种主要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某种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

用这种方式来定义宗教这个词的含义,其实和一般的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来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不能算是一种宗教。人们习惯说中国有三大宗教:儒教、道教和佛教。我们已经看到,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教,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有区别的。道教不仅与道教不同,甚至与之相反。道教教人自然,道教教人反自然。比如,按照老庄的说法,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应该平静地遵循这个自然的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则和方法,这显然是违背自然的。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感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家著作中找到大量信息。

佛教作为一种哲学不同于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教比对佛教更感兴趣。在中国,僧侣和道士参加葬礼是非常常见的。即使中国人信仰宗教,他们也是有哲理的。

现在很多西方人都知道,和其他人相比,中国人一直是最不关心宗教的。比如巴德教授有一篇文章叫《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里面说:“中国人不把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最重要、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式的、有组织的宗教)。......这一切自然表明,中国文化与大多数其他主要文化有着根本而重要的区别,后者以寺院和僧侣为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越这个世界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民族都把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视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呢?如果这种追求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是个例外?如果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没有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意识?

高于道德价值观的价值观可以称为“超道德”价值观。爱是一种道德价值;对上帝的爱是超级道德价值。有些人倾向于称超级道德价值观为宗教价值观。但在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局限于宗教,除非这里的宗教含义与前面提到的不同。比如,爱上帝在基督教中是一种宗教价值,但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却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其实就是宇宙。严格来说,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其实并不是不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个性,所以对上帝的爱可以和对父亲的爱相提并论,这是一种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对上帝的爱是一种超级的道德价值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中的上帝之爱,真的是超越了道德价值。

对于以上问题,我想回答的是,追求超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之一,中国人也不例外。他们不太关心宗教,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在哲学上,他们满足了自己对超越的追求。他们也表达和欣赏哲学中的超级道德价值观,他们通过按照哲学生活来体验这些超级道德价值观。

4、哲学的功能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作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实际的或实践的信息),而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越世俗世界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学问越来越差,道越来越差。”先不说这个盈亏差,我不完全同意老子的说法。现在引用,只是说明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学与道是有区别的。学习的目的是我所说的增长积极的知识,而成为道的目的是我所说的提升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道的范畴。

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作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发挥了这一观点,但角度不同,目的不同。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说的:哲学的作用只是澄清观念;玄学的本质只是一首概念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如果试图提供实用信息,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相反,宗教给出了实用的信息。然而,宗教提供的信息与科学提供的信息不相容。因此,在西方,宗教和科学之间一直存在冲突。如果科学向前迈一步,宗教就会后退一步;面对科学的进步,宗教的权威下降了。保持传统的人为此感到悲哀,为已经成为不信者的人感到惋惜,认为自己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价值,我们真的应该为他们感到难过。如果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宗教,放弃宗教的人将失去更高的价值。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于世俗事务,把自己与精神事务隔离开来。幸运的是,除了宗教之外,还有哲学,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获得更高价值的方式——一种比宗教提供的方式更直接的方式,因为在哲学中,为了熟悉更高价值的信息资源,没有必要走祈祷、崇拜等弯路。你通过哲学所熟悉的更高的价值比通过宗教所获得的价值更高,甚至更纯粹,因为后者是想象和迷信的混合物。

结论-

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将以哲学取代宗教。这与中国传统是一致的。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学的。一旦他有了哲学,他也有了正视宗教的福气。

了解更多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