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李世民儿子李恪真的很强吗(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真的很强)

唐太宗英明一世,可惜他没有选择接班人,最终造成武则天的天下大乱,在唐宫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当然,李世民不应该选择叛逆青年李承干,也不应该选择狠毒青年李泰。但是,选择弱小、默默无闻的李治作为接班人,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有人想,如果李世民选他的三儿子李恪做接班人不是更好吗?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都觉得选李可做接班人比较好,是因为李世民曾经评价过李可的“像我这样的英国水果”,也就是说李可和他的李世民一样勇敢无畏。正因如此,李世民打算废掉李治,立李恪为太子。但是因为李治的叔叔孙昌无极坚决反对,李世民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李恪的一生,其实可以发现,他在担任藩王期间并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就。相反,他被解雇了,因为他沉迷于狩猎,不顾及普通人的庄稼。虽然李世民后来任命权万吉为长史,权万吉颇有权势,为人内敛,但这主要是因为权万吉。从这些地方,我们真的看不出李世民对李可的“英国水果——像我”说了哪些方面。

李世民这么喜欢李可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李世民一直深爱着,只要是他的儿子,他都喜欢。当儿子犯错时,他经常责怪别人。比如李恪犯错的时候,李世民没有说李恪错了,而是说当时李恪的长史刘帆错了。第二,与李承干和李泰相比,李恪能够改正错误。

那么,如果李恪真的当了皇帝,他会是一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只是说他犯错的时候可以改变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基当时非常严厉和打压。与此同时,他已经遭受了损失,他害怕李世民会再次惩罚他,所以他不敢这样做。曾经给他长史的人也多次说服他,但他不这么认为。如果他将来当了皇帝,还会这样毫无节制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可剧照)

李恪的一生没有那么显赫,但后人对他充满了怀念。

我为后人怀念李恪。至少有两种证明:

第一,《新唐书》在写李恪的时候,故意隐瞒了李恪的错误。《旧唐书》说李恪当初因“打猎”被罢官。与此同时,他被免职,因为狩猎破坏了普通人的庄稼。但《新唐书》写这段的时候,讲的是李可和他护士的儿子玩“博”的游戏。什么是“博城”?《旧唐书》没有解释。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它的错误显然比狩猎和破坏庄稼轻得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中的这一记载只是为了掩盖李恪的罪责。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孟教授的考证,“成”实际上是一个猎捕动物的。所以,李恪其实是“打猎”,只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第二,南唐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意在唐力宗室中找了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义祖”。他们要找的人是前吴王李恪。要知道,李恪最终还是被杀了,南唐依然视他为“夷族”,显然是因为对他的怀念和认可。

(孙昌无极剧照)

那么,后人为什么如此怀念李恪呢?

我想根本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是“像我一样的英国人”之外,就是他真的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有责任的。当他决定不选择李承干和李泰作为接班人时,他不应该贸然选择李治。选了李志之后,我对他不满意,想选李可。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是找别人,只是和孙昌无极商量。跟孙昌无极说话,是不是白来了?孙昌无极如何能在废黜侄子的同时,选择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做太子?李世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时对孙昌无极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除李治,他只是你的侄子。李世民的错误在于,既然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应该防范它,而不仅仅是谈论它。

可以说,李世民想改变李治,但最终没有改变,这给了孙昌无极很大的刺激,让他如坐针毡。最后,我利用方谋反案,冤枉了李恪,导致李恪被冤杀。

正是因为他被冤死,大家才认为他能力“好”,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怀念他。

(参考:旧唐书、新唐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