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让六部户外探险电影消解你的旅游瘾(探险旅行 电影)

冒险电影(让六部户外冒险电影驱散你的旅行瘾)

对于正在节食的人来说,最好的能量来源是看、吃和广播。只是看,不是吃。这是苏智硕在综艺节目《林中木屋》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听起来挺有说服力的。

黄金周还在工作?带着宝宝忙得走不开?假期余额不足?你不能飞出钢筋水泥的森林,但你不必后悔。毕竟,我们还有让眼睛冒险的补偿性选择。

127小时(2010年)

徒步爱好者艾伦·洛克斯顿在2004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石头和坚硬的地面之间》中,分享了他在犹他州大窄谷遇险五天后成功自救的经历。导演丹尼·鲍伊尔将真实残酷的127小时的狂野冒险浓缩成一部1.5小时的电影,将占据原著大部分篇幅的内心感受、遗憾、坎坷、决定和顿悟,拍成了一部与摇滚MV感同身受的视觉日记。故事很简单。这是一次单人冒险事故。主角从裂缝中坠落,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困住。当他不能动弹时,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甚至开始整理自己的遗言。随着时间无情地流逝,绝望环境赋予的力量逐渐凸显。最后,他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用手中仅有的资源,以断掉臂膀为代价,获得救援。

影片结尾有一句台词说:“这块石头一直在等我,尽管它曾经是一颗陨石,在10万亿年前穿越大气层,一直在等我。我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一刻。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行动都是为了带我来到这个地球的裂缝。”虽然这听起来是宿命论,但结合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和身处危险环境、被迫独自思考的哲学,从《一块石头》中解读生命的重量并不难。这部电影获得了6项奥斯卡提名,詹姆斯·福尔柯蓝的画面、音乐、剧情、演技都是亮点。

詹姆斯·弗兰科在电影中扮演艾伦·洛克斯顿。

触摸巅峰(2003)

如果你喜欢《127小时》,很大概率你也会喜欢这部登山电影《触摸虚空》,这部电影也是根据探险者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的蓝图来自高山登山运动员乔·辛普森的同名自传。1985年,他和搭档西蒙·叶茨前往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6536米的苏拉格兰德峰。成功爬上山顶后,在下山的路上发生了意外。乔·辛普森从陡坡上摔下来,摔断了右腿。然后他又掉进冰窟,用绳子和队友连接,随时都有可能丧命。在这里,故事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两种生活之间选择,死亡还是生命。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1999年执导的《九月的一天》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在拍摄这部故事片时,他采用了与纪录片相当的高度还原的拍摄手法。他不仅邀请了两位传奇登山者作为主角出场,还进入了寒冷和空大气稀薄的苏拉格兰德峰,重复着当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滑梯、雪盲和冰漂。在这样一个惊心动魄、漫长而痛苦的生存故事中,找不到好莱坞的戏剧性叙事套路和任何哗众取宠的元素是非常有价值的。

转山(2011)

与同样被贴上纪实冒险片标签的《藏北秘岭归无人区》相比,《转山》的风格成熟真诚得多。一位来自台湾省的24岁青年,为了帮助哥哥完成最后的心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3500多米、落差起伏1000多米的滇藏线。说白了,骑行所给予的超然体验,本会产生神奇的疗效,让人不自觉地放下烦恼,在自然的流动中重新认识自己和当下。此外,高原之路总是伴随着美丽的风景,层层叠叠,白云流淌,晚霞中的布达拉宫,这些都为一颗躁动的心逐渐进入冥想般的静止状态铺平了道路。

但是,就像《藏北秘岭归无人区》一样,两部电影都被驴友们反复诟病忽略了基本常识——户外探险都是基于冲动,没有任何长途骑行和登山的知识储备,他们抱着信念,反而成为炫耀的资本。尽管有这种浮夸和跑调的设定,讲故事还是很精彩的。

面对滇藏线的风景,这部电影也值得一看。

无尽的车轮(2012)

从各个角度来看,《小径尽头在哪里》的主题、拍摄规模和投入都可以用“荒诞”来形容。被认为是自行车极限运动电影类别下最贵最华丽的作品。枪击持续了两年。影片的拍摄地点涵盖了新疆吐鲁番、美国犹他州北部沙漠、阿根廷卡法亚特、尼泊尔穆西坦等许多地形复杂、无人居住的秘密地点。所有的男女演员都是超一流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控制各种困难的下坡路线和斜坡...有了以上的元素,这部电影的吸引力也就有了保证。事实上,它比我们熟悉的任何竞技类纪录片都要丰富得多。它不仅情节清晰,有山中肾上腺素飙升的场景,还有地理、风土人情的世界之旅。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吐鲁番火焰山作为贯穿剧情前后出现两次的场景,让人看起来亲切,感受更多。

下降圣地犹他沙漠

最后一周(2008)

来自加拿大的戏剧《一周》,虽然没有真实的故事故事书可以参考,但对都市人流浪欲望的理解还是相当透彻的。这个结构也有点类似于《走进野外》。主角是一位名叫本·泰勒的小学老师。突然,有一天他被确诊为癌症第四期。如果他想活下来,他需要立即住院。然而,他的选择是买一辆摩托车,独自踏上横跨加拿大的旅程。听起来不太符合逻辑,但这是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核心命题——如果生命之旅即将结束,可以做些什么让它更有意义?

顾名思义,悲伤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难得的是,影片在情感处理上始终平和、理性、积极,画面清新,音乐柔和舒缓,很多场景都有一种让人产生共鸣的真实感。

道路(2010)

近年来,以徒步为主题的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负责人让-马克·瓦利(Jean-Marc Wali)在荒野中,比尔布·莱森(Bilbu Lessen)的原著《在树林中漫步》让太平洋山脊步道和阿巴拉契亚步道成为新驴和新秀们渴望尝试的户外旅行目的地。各大电影资讯网站对电影《The Way》的评价与前两部电影不相上下,甚至很多人认为比《林中漫步》好很多。

这部电影聚焦于著名的天主教朝圣路线:圣詹姆斯路。从法国中南部出发,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到达西班牙北部城市圣地亚哥,白天在乡间漫步,晚上在古老的避难所休息,听起来没有前两部电影那么狂野。但是,不要以为沿途风景迷人,名胜古迹多,步行就很方便。这是一条以霸道和霸道著称的路线,它会让所有驱使一个人上路的念头消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沉默、严肃、不苟言笑的牙医。因为儿子的意外死亡,他决定收拾行囊,完成死者未完成的事业。他的旅行伙伴是三个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理想的旅行者。他们希望通过行走,再次从世俗世界的生命意义中获得精神慰藉或灵感。影片本身对话不多,风景优美。相反,沉默是最好的调味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