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唯《汉书》可佐酒?(后汉书班梁列传)

《后汉书·班良传》(只有韩曙会斟酒?)

因为王莽的交叉,中国人对事物的划分也可以称之为前后。与明朝英雄豪杰众多的西汉相比,东汉的印象似乎有所欠缺。偶尔,人们能想到的大多是傀儡主子、傲慢的宦官、霸道的外戚、傲慢的暴虐,反正也没什么好的。在东汉的鼎盛时期,除了第一个,你很少听说光武的复兴、张明的统治和永元的繁荣。

当然,东汉末年非常流行,甚至达到了现代。但实际上是三国时代,和东汉关系不大。

其实《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和故事都出现在汉末。

所以,记载了西汉辉煌历史的韩曙,被后人赞为会侍酒,而讲述东汉195年兴亡的韩曙,则没有那么高的评价,显得有些低调。

东汉的真的不如西汉吗?当然不是。老泼皮刘邦后裔统治的朝代,可能有着不同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背景,但汉人不屈不挠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热血和傲骨从未改变。所以《韩曙》可以伴酒,《后来的韩曙》也可以震撼人心。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叶凡所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上一篇我讲了几个西汉人玩的故事...什么(传送门:汉书为什么能上酒?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应该有的小吃”太好吃了),这次我们来说说东汉。也许你会想,这是东汉人吹的...就是这样,不仅更好吃,说不定还能让你再喝两两。

东汉时,连“主和派”都不可轻视。

“韩秉威望,共率列国,作日月之主,皆臣妾。很俗,义不近,顺者有赏,违者有罚,善恶之效,为韩、郅所呼。如今可汗想修复,想亲近,诚意已经达成。他为什么要带领西域各国来看他?西域属于匈奴,与汉族有何不同?”(《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第七十九)

这里的“臣妾”并不是现代古装剧中常见的帝王将相的自我表白,而是泛指地位低下的人,甚至是奴隶,具体来说就是“为地位低下的人服务的是男臣女嫔妃”(《尚书正义》第20卷飞石31期);“白满”指的是匈奴人,胡汉(邪)和知止,两个匈奴人只是兄弟,但前者亲汉,后者反汉,结果是胡汉的邪生活很幸福,还把美女捧回来(王昭君);知止之被汉将军陈汤一路赶到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昌布勒),高喊“虽远,终有结束之日”,最后不可避免地落得“投县北阙”的下场。

无论是什么东西汉王朝,外国人都不能招惹他们,所以有“国必亡于弱,独汉必亡于强”的说法

上面这段引文大概意思是,除了大汉朝,全世界都是爷爷,剩下的都是灰孙子。所以,不管匈奴玩什么把戏,一个爷爷应该做的就是听话,赏个糖果,打打那些调皮的,比如打谢晗,打打知止。现在北匈奴说要友好,却带了一群西域的小弟来帮衬小镇。他想吓唬谁?西域各国现在虽然臣服于北匈奴,但必须让他们明白,汉朝有这样一个道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段引语出自班彪的《答北匈奴奏折》。背景是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由于南北匈奴的分裂,北匈奴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于是普努汗向东汉求亲。需要注意的是,与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不同,普努根本没有投降的打算,只是想通过友谊与汉朝建立相对平等的盟约关系。

光武帝上书大臣讨论此事,反馈的结果大多是这样的——亲一个毛!还不如派兵打他丫。毕竟,建国200多年来,汉朝基本上做了三件事——吃、睡、打匈奴,再开一个脑洞有点难。

汉朝打匈奴是“政治正确”,谁反对谁倒霉。

然而,班彪,当时的司徒义,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老阶级认为汉朝虽然打匈奴打得很顺利,但是要一举消灭他们并不容易,尤其是现在时机不太好。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趁匈奴和匈奴分裂之机,挑拨他们互相攻击,消耗实力,这才是汉朝最划算的解决办法。

刘秀认为这是个好主意。“皇帝照顾它”(引用同上)。最终,他没有同意北匈奴的联姻请求。他只回了国书,给了几匹帛,却还了手,给了南匈奴几万只羊。

于是,北匈奴的愤怒和不成功的婚姻立刻转移到了无辜的南匈奴身上,两兄弟开始打成一片,让刘秀军臣可以高高兴兴地看着吃瓜。

换句话说,“帝国主义者”在执政党和反对党中无处不在。就连同样主张对匈强硬,只建议“智取”的班彪,也可能被攻击为主张者和派系。因此,为了避免麻烦,老班在提建议时不得不开启“尴尬吹”的模式,这就产生了之前的引语。

班彪没有班固——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老班的文笔太好了,把这个尴尬的句子吹成了金句,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被频繁引用。

但这并不奇怪。谁让老阶级的基因好?老班的姑姑,汉景帝刘骜的婕妤班师,是一位著名的才女。“齐的新制度就像霜和雪一样明亮。斩断相思之迷,群像明月”(《昭明文选·卷二十七·怨歌》)绝对能排在帝王将相和公主的诗作前三。到了班彪这一代,更是人才辈出——老班曾经写了65篇《史记简史》《史记列传》,后来他的大儿子班固用“Ctrl+c”“Ctrl+v”取之,便成了可以当酒喝的《汉书》。可惜《汉书》失败时,班固因为窦宪的牵连死在狱中,于是他的妹妹班昭继承了哥哥的遗志,继续写《汉书》第八表。

班彪和他的儿子女儿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他们也让他才华横溢的小儿子无路可走。于是二班干脆扔了笔,拿了把破刀,发誓要在西域砍人。

最后二班差点把自己砍成了今天东汉最有名的人物。

班超为什么参军?不是因为家里人尽了最大努力让他在文坛没有出路...

因为二班的名字叫班超...

东汉时,“饿肉渴血”不是吹牛,而是做官。

“可汗知恭困,欲将降。招募使者召公说:“如果你投降,你应该被命名为白宫国王,你的妻子应该是一个女人。”准备引诱它到上层城市,亲手杀死它,主要城市。鲁官见了,痛哭而去。”(《后汉书·耿弇十九传》第九篇)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北匈奴入侵河西,汉献帝刘壮大怒,下令反击。于是汉军从东部的平城要塞(今山西大同)出发,从西部的高雀寨(今内蒙古金航后旗)分四路寻找北匈奴送死。不幸的是,北匈奴知道自己不是汉军的对手,于是逃跑了,导致了三路汉军的失败。只有窦固一路幸运。老窦两次伐天山,不仅把北方匈奴赶到了蒲雷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西,还恢复了西域的都城,恢复了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

如果不是老窦两次为伐天山做出贡献,汉朝的脸面也就没了。

然而,东汉重置西域都护府的举动是草率和失策的。

自西汉初年(公元前138年)开始,汉武帝刘彻就派张骞出使西域,此后的近80年间,虽然汉军经常在西域屯田,也有使者和校尉把守,但从未正式干预西域军政。直到神阙二年(公元前60年),汉武帝刘询才任命季峥为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划归大汉朝管辖。此后的80年里,西域守卫无数,前面18个,史书记载10个。新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西域大乱。上一代,李冲和全军受龟兹墨迹保护,西域受官府保护。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十八国要求得到安置和保护,被光武帝刘秀断然拒绝。原因只有一个——西域很远,有匈奴人看守。一旦出了事,中央政府来不及营救他们。也许是“五千貂锦失陈虎”的结果。因此,直到匈奴被国王打败,汉军完全控制了西域,汉朝皇帝刘询才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刘秀一眼就看穿了西方国家鼠目寸光的本质,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拒绝与自己的军队冒险。

西部地区的情况极其复杂,设立省政府必须谨慎,否则得不偿失。

从李重占到窦宪,汉军50年不在西域,以至于当地的原住民大多已经忘记了伟人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仓促重建西域首府就成了悲剧。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在北匈奴的压力下,龟兹与焉耆、车师等国反叛,西域都护慕辰而死。至此,汉军只剩下西域的刘忠诚(今新疆卢克钦镇)和疏勒城(今新疆板街沟镇),由戊己校尉把守。

吴队长是屯田官。据说西域不仅地方多,而且产量有限,汉军打仗只能自带干粮,战后还得迅速撤到汉区,否则就得挨饿。所以,正常情况下,汉军只能在西域保留少量兵力(通常只有几千人),还得一手握剑一手拿锄头,否则还得挨饿。

对于西部地区的都道府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扩张领土,而是耕种土地养活自己。

耿恭是驻守疏勒城的无极队长。后说老耿是名门望族——祖父是白纬玲县侯庚,叔父是善侯,建威将军,耿弇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第四名将。因此,窦固外出抗击北匈奴时,也带上了门下的菜鸟,战后把他留在了西域,继续他作为无极队长的经历。

所以当两万多北匈奴包围疏勒城的时候,估计的心里也是懵的——虽然当时特别是后世,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汉不如三胡,甚至有五胡、十胡,但是如果十万汉军击退敌人近百倍,就算冠军侯中生都得头皮发麻,我怕什么?

更有甚者,汉武帝刘庄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挂了。国内繁忙的殡葬服务和新君主的建立(当然,更重要的是重新划分在朝廷的势力范围),所以在当时,不可能派遣援军,耿恭被孤立,完全处于绝望的境地。

耿恭在疏勒浴血奋战,十三位战士回到玉门的故事将永远载入史册。

在类似的情况下,李陵倒下了,李光利也倒下了,赵破奴被活捉了,尽管他最终逃回了中国。但是耿恭不想犯同样的错误,决心坚持下去,因为他知道匈奴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弱点,那就是不善于进攻城市——事实上,在中国出现了几千年的游牧民族,除了13世纪开荒的蒙古人,没有一个会进攻城市,匈奴也不例外。因此,尽管在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北匈奴始终带着数百名汉军守城。相反,他们付出了无数伤亡的沉重代价。

然而,北匈奴围攻了这座城市几个月,疏勒城的粮草耗尽了。耿恭命令士兵们卸下盔甲、兽筋和弩上的皮革,然后用水煮熟,吃了充饥。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汉军被杀,病死饿死,只留下几十个守军。在这种情况下,北匈奴单于认为汉军已经战败,于是得意洋洋地派使者劝说他投降。

北匈奴派来的使者当然是一个大活人,但在绿眼睛早已饥肠辘辘的耿恭眼里,这是一个能走几百斤的大肥猪!于是他假装同意谈判,骗了“大肥肉”进城,然后一刀砍了下来。连洗剥的程序都免了,直接就地烧烤,和下属分享——就是一顿饭!

其他人只是在谈论“野心和饥饿”,只有耿恭是认真的。

据说耿恭不仅骗了北匈奴使者当烧猪吃,还在吃饱喝足后不忘恶心单于:

“虽然礼遇不减,但还是要感谢可汗给的食物。”

但是我翻遍了后汉史书、资治通鉴史、东关汉史,都找不到这句话的出处。然而,耿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和不屈。

直到次年正月,汉武帝刘达才派援军从疏勒城救出耿恭等人。此时城内只剩下26个活着的人,在撤退的路上还要面对北匈奴的追兵和肆虐的风雪,以至于只剩下13人,全部“衣不蔽体,形容枯槁”(《后汉书·耿弇列传》卷十九第九)。

这是十三个士兵回到玉门的故事。

十三回玉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朽的篇章。

叶凡为耿恭立传时,认为其功绩可与苏武相提并论:

”余楚看了《苏武传》,觉得自己不知身在何处,不以大汉为耻。看了耿恭疏勒的事件,不禁感到难过。哎,义重于命,甚至是!”(如上所述)

西汉的苏武,东汉的耿恭!

东汉时,最好不要惹本,不要以为他说的是吹的...那个。

“庄帝超贤,圣旨曰:‘官如班超。你为什么不选择他们而不是送他们?今天,我们把晁作为我们的军事指挥官,这样我们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再次被要求这么做后,晁说,‘我愿意从30多人中拿走这个研究所。如果没有危险,更多的好处会让你累。" "(《后汉书·四十七篇·梁传·三十七篇》)

如前所述,尽管耿忠心耿耿,但西域都护府仍被北匈奴所攻陷,汉朝的里子和脸面都没了。在后来的宋立科和明朝,估计西域会永远告别中原,但不会在汉朝。汉朝的规矩是:一定要找到自己迷失的场地!

汉人崇尚“大仇”,带仇的怂包在汉朝混不下去。

于是,被父兄姐一家逼得在文坛上无处可去的二班,大言不惭地落得个身背破刀,骂骂咧咧地要为汉朝和耿恭报仇的下场。

为什么班超出来总是骂人?因为二班的这位同学是历史上的大英雄,但他的人生其实挺倒霉的。

码字不过一家人也就算了,好不容易参军后以“不入虎穴”的巨大勇气刚刚在西域建立了功勋,正好赶上刘庄不负责任的仓促重置西域都城。结果慕辰死了,只有13个勇士回到了玉门,一个是无极耿恭的队长,而被困在突城(今新疆喀什附近)的班超被达汗朝廷遗忘了!

直到一年多以后,汉武帝刘达才想起西域还剩下一个贫穷的小阶层。但是此时汉军已经被迫撤退到玉门关,不可能再派援军了,所以你可以自己找个小班跑回去...

吹牛只能爽一阵子,有本事吹牛一直都爽,但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独自回家,班超还是想跑。没想到亲汉的于阗国王和牵着他马腿的百姓都在哭闹闹事,不肯松口。疏勒的一个姓李伟的,干脆在小班面前擦了擦脖子——这不幸的一幕谁能心情好?

办不到的班超,只好对着他的“龚铭绝句”之旅发誓。他先是突破围头国,稳定疏勒,然后带领国兵突破古墨国,再设计杀害了谋反的疏勒王,从此使得西域南部畅通无阻。

元朝第四年和第四年(公元87年),班超再次设计击败龟兹援军,迫使沙彻投降汉;三年后,它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震慑了大月氏,迫使他向汉朝进贡——青岭以西的头号国家大月氏为人忠厚老实。其他西方国家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于是,龟兹、古墨、文素等国都沦陷,大喜过望的汉武帝刘钊立即下诏复位西域都护府,任命班超为都护府。

元朝第六年(公元94年),班超派遣龟兹、鄯善等七万诸侯兵,将西域最后几个国家焉耆、许巍、尉犁等带往全国。经过一场文学攻击,班超设法召集了光、尉犁王范、北府志等三十多位贵族,然后突然反目成仇,把他们都杀了,传递了第一个洛阳。自此,“西域五十余国,学得其质也”(《后汉书·四十七班梁传》第三十七期)——西域与被封号决定远离的班超,终于可以同归于尽。

班超几乎一手为汉朝打理西域。

要死就要死,但此后汉朝对班超有“蜜糖信任”,坚信西域离不开他。于是老班几乎穿了西域把守的铁板凳,直到快70岁才让他回家。你觉得是运气不好吗?

可怜的老班主不得不亲自写信给刘钊请求回国,而那句悲伤的话简直让人落泪:

“我超级绝望,常常害怕衰老,我一下子僵住了仆人,孤独的灵魂抛弃捐献。苏武在匈奴待了19年。今天,我很幸运,奉节拿了金银来保护西域。举个例子,如果我过的是屯堡末期的生活,我真的不讨厌,但是我怕后人或者名臣没有西域。不敢望酒泉县,却希望生在玉门关。”(如上所述)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四十出头的班超随军出征。此后,他在西域扎根31年。元朝14年(公元102年),他终于回到洛阳,但很快就因病去世,享年71岁。

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这和班超之前吹的那个有什么关系?

这是件大事。

班超做事喜欢“单干”,恐怕罪人也不少。

班超初到西域,到达鄯善国时,发现鄯善王恭敬有加,认定一定是北匈奴的使命。于是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灵感,召集三十六人连夜攻打北匈奴使团,将其消灭。

这是班超一生中被谈论最多的事迹之一,也只有“带笔从军”、“轻骑催战云”才能与之相提并论。然而这种事情在汉朝其实并不稀奇,始作俑者是近150年前的傅介子——老傅不仅在库车杀匈奴使者,还前往楼兰公然行刺楼兰王,开启了汉朝的杀人放火和“为非作歹”。后来,魏司马、魏何仪、任昌跑到乌孙,企图刺杀亲匈奴的穆美王。木梅虽然侥幸逃脱,但也导致了乌孙内乱,最终不得不依附于大汉朝的藩属国。

汉朝的使臣不仅仅是外交官,任何时候都是特种部队。

但是,东汉时期作为使臣如此勇猛的班超是第一人,所以当时班超的上司窦固心里有点打鼓,于是决定换一个稳定的使者出使西域。但是汉武帝刘庄很欣赏这个“武将兄弟”,坚持继续任用班超。

窦固打不过皇帝,只好让班超继续。不过老窦也担心这个小班的少年不会再有好下场,所以准备多派一些部队给他。至少下一次,在发疯砍人的时候,他还能有数值优势,对吧?

但当时刚从“虎穴”走来走去,还需要整尾巴的小班正在扩大。所以,他一点也不感激老窦的好意,骄傲地吹了——小爷,我满胆武功,只带30个人,全是累赘!

班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

老窦的好心被当成了恶意,不知道他的鼻子是不是歪了。不管怎么说,不久之后西域发生了剧变,汉军的援军西进抢夺被困在孤城的耿恭,然后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忘记了同样被盘面城包围,王师翘首以待的那个小阶层...

后来,小班在西域创业。他每次出去和别人打架,几乎都是靠他骗过、哄过、吓过的“国民兵”。至于朝廷派来的援军,我查了半天资料,发现了1000名罪犯(驰刑部),他们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五年(公元80年)派来的...

你吹了自己什么,你得含着眼泪兑现!不知道小班是不是泪流满面。反正脑子里总有这样一个场景:后世著名的班定远,就是一路骂骂咧咧的东奔西跑。最后,靠着单枪匹马平定西域的努力,我露出了一张想看他笑话的汉朝君臣的脸...

班超的官场情商应该不高——居功自傲,只有罪人才有鬼。

被班超骚到,那些灰头土脸的大汉王公大臣,只能把他丢在西域很远的地方,弄得眼不见心不烦——要不是班超这个从小班到老班的人苦苦哀求(其实主要是因为老班的姐姐刘钊写信求情),弄不好就得落得个异乡的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