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傅雷的书(读完傅雷的书1000字)
2008年我翻开了第一本书,读的是傅雷的《家书》。
我从出生开始就看了很多育儿书,但唯一能让我不停乱写的就是傅雷的《家书》。
读书的过程,似乎是在和一个爱儿子的慈父,一个有知识的长者,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多么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我妈担心这个“妈妈”是广义的妈妈,是父母,也是父母。
伊娃问我:“为什么几乎每篇文章都要求傅聪有空多回复?为什么说回复两三行就很高兴?傅雷为什么写那么多文章,换来傅聪的几句短短的台词……”
我回答说:“当你成为父母后,你才会真正明白父母是如何回报对孩子的爱,以及父母是如何一直呵护远方的游子……”
这也是一种纯粹的心,源于人性。
在给儿子的信中,傅雷说:“孤独会创造一个世界,在灵魂里会有很多朋友。”
他做到了。
在数百封家书和来自傅聪的书信中,他创造了一个集做人、学艺、做艺于一体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为后代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的孩子和父母由衷地敬佩和受益终生。
傅雷反复强调:做人是第一位的,然后是艺术家,然后是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
因此,在他写给儿子的信中,有道德教育,有精神指引,有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有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关于生活细节的说教,还有庄重而深刻的艺术探讨。
他很脆弱。他能把儿子信封上的字迹和他的气质联系起来。他说:“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养成这种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有好处。因为再小再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反映了一个人的觉悟和气质。修改小习惯就意味着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气质……”
他是真诚的。他写了一封信,教儿子如何对老师坦诚自己选择另一所师范大学的意图。他说:“我这辈子总是第一、第二、第三坦白。绕圈,躲躲闪闪,防可疑;你耍的花招,还不如公平一点,说实话,只要态度诚恳,谦逊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
感知。感受着儿子的活力和光明,他开心地给儿子写信:“看到自己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知道的东西也一天天多起来,精神领域一天天拓宽,心胸一天天开阔,感情一天天丰富:这不是人生最幸福的幸福吗!这不是最有意义、最迷人的诗。孩子,你真有福气!”
他是理性的。他信经常提醒儿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他教育儿子:“只要你记住两件事:你必须有勇气看着自己丑陋的脸,同时,你必须有一个冷静的科学家头脑,以及你对实验室工作的态度...坚持真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语气语气。越讲道理,态度越放松,声音越柔和。”
他对翻译的作品要求严格,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没有他,巴尔扎克就不会在中国。
他总是想着国内青年的学习,请傅聪多谈谈自己的留学经历,与他人分享。
他说:“所谓童心,不仅仅是指纯洁和天真,更是指爱情!而这份爱绝不是庸俗、婆婆的感情,而是温暖、真诚、洁白、高贵、如火如荼和无私的爱。”
他和他的儿子傅聪分享着这样一颗童心。
一篇文章的开头写道:“傅雷是傅聪的父亲,傅聪是傅雷的儿子。”
父子多像啊!
所以有说不完的话,有说不完的学术交流,有自己领域的优秀成果。
经过八年的采访,傅聪被问到:“你认为这些书中反映的最本质的思想是什么?”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一颗纯洁的心。”
而且,傅聪对孩子的心给出了最通俗易懂的诠释。
他说:“每次回到中国,每一件小事往往会立刻温暖我的心,让我立刻乐观起来,因为我还是一颗中国心,我的感情也是中国的。我想,如果东方人能保持这种童心,努力学习西方人的理性、科学精神和逻辑,这就是我父亲一直孜孜以求的世界文化理想。”
是的,这是赤子之心,这是傅雷先生对文明的向往。
“人生不到百岁,你总担心自己老了一千岁”,这是父子俩的真实写照。
傅雷先生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对真理和艺术的不懈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写下了我的一点体会。
同时想起多年前写的《问心》,与老公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说:
“不好,
什么是本心?
人生的开始,自然是美好的,
我更愿意称之为“孩子的心”!
不管事情如何变化,
不管事情如何变化,
只要我们还有一颗纯洁的心,
那你将是不朽的,气质长虹!
对工作和学习有一颗纯洁的心,
每一天都是积极的;
对你的朋友和家人要真诚,
到处都是和平美好;
对强者真诚,
取其精华,成就最好的自己;
善待弱者,
尽可能多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
让我们做一个内心纯洁的人吧!
让我们按照王先生的期望去做
要温暖而安静,深刻而简单,温柔而傲慢,含蓄而直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