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教育综述(教师个人道德教育综述)
教师个人道德教育综述
根据我长期从事农村初中教育的经验,我认为农村部分初中正在经历“智育第一,分数第一”的回潮,从而淡化德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如何做好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初中德育现状:
1.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走上了正轨,新课程改革也在大力发展。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还在单方面追求升学率,还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一些地区或学校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单一,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家长的思想观念并没有真正向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一些错误的做法,都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由于上述三个问题,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重视“考试分数”,而学校的德育却被放在第二位。然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学生健康心灵和健康体魄的培养却被弱化了。我们的教育没有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未来生活的需求和发展。这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德育的方法很简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管理取代教育。有人认为德育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加上奖惩、信息资源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学生就能听话,德育就成了高压教学。第二,单向灌输。具体操作如下:一是过于知识化,即只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某种知识来介绍,而不努力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水平、思想文化修养和内心信仰;二是外部制约,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尤其是对学生的外部制约,而没有看到这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人自身的内在要求。
3.缺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研究。因此,长期以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集中在向家长提供在校学生或学校、班级的信息,询问家长如何配合。结果,父母在家庭中作为道德老师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最后,我们的父母没有发挥道德教师的作用,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除了教育观念的偏差,有时学校与家长沟通不畅,有时家访不及时甚至家访,有时还有对家长的不尊重等。这些问题也在一定意义上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抱怨家长素质差。
目前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也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和青少年,没有父母,在基本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第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关心他人”。这部分学生处处“独立”“自私”。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吃、穿、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要么在工作中袖手旁观,要么不是表面上的样子。
那么,当前农村初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
二,实施农村初中德育的对策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队伍的“战斗力”。(1)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素质。初中德育干部在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进行,学校管理干部必须正确引导,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实施方案。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学习德育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德育管理制度,以此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提高他们对德育的认识。第三,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德育服务。四是要深入开展德育评价表彰活动,鼓励先进,督促落后,促进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发展。
2.德育,生活是主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首先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德育要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惩戒。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爱班、爱校、爱家乡等活动来进行。不随地吐痰,不乱丢,不说脏话等。,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开展结对帮扶、互学互鉴、爱心奉献、善行义举、班级增光等活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这样,从近到远,从小到大,学生都能感受到真实和亲切,对我们的德育产生良好的印象和兴趣。
3.充分发挥情感培养的方法——长期培养,及时应用。积极的情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营造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教育场景,让学生受到特殊道德场景的影响,陶冶情操,陶冶情操,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的学习和活动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进行的,很大一部分道德知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班风是一种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是对学生极为活跃的教育因素,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来说,能否通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优秀的校风和班风能让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浓厚感人的氛围。优秀的校风和班风能够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效果,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熏陶、感染和同化,唤起情感共鸣,并不由自主地接受其“指示”,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强感情、强志向”的目的。良好的校风、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力,是因为在这种良好道德情境的熏陶下,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同时,在这种良好的道德状况下,有一个健康公平的集体舆论,对每个学生都有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的舆论影响下,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得以不断拓展和弘扬,错误的道德行为得以谴责、压制甚至消除。
4.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当代教育学理论提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品德的培养,无论是道德意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良好的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且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完善和提高。同时,初中生好动、有活力、好学、好学、有上进心,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在实践中,要采取大量的实践练习,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具体的事物采取自己认为有效的、合乎伦理的措施,然后以讨论的方式附加到集体讨论法中,最终得到一定的道德评价。当然,获得道德评价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是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因此,实践练习必须反复加强,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总之,学校的德育好坏,个人来说,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从长远来看,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件影响未来国家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校德育摆在正确的位置,把学校德育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