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计划生育从何而来?)
90后,刀妹是家里的独生女,刀妹绝大多数学生也是家里的独生女。“独生子女”几乎是90后的铁定标签。
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有些80后可能还有兄弟姐妹,很多00后可能也有兄弟姐妹。
自然原因是计划生育。事实上,人口控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就开始了。但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调整,有松有紧,左右摇摆。
1966年1月28日,中国政府决定实行计划生育,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着力推进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从这一天开始,刀妹将带你看看中国人口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项目。
20世纪60年代:一个不算少,两个刚刚好,三个以上。
“晚、稀、少”、“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是理想”的口号,不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而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可见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针对“二胎”而不是“一胎”,提倡晚婚。
虽然这些口号还没有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但计划生育的群众宣传已经增加。当时,三年困难期结束,人口增长压力急剧增大。自1962年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开始补偿性上升,1963年出生了近3000万人。1964年,中国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超过7亿,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多1.2亿。
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大量关于计划生育的批文和通知,这表明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实行计划生育。
文革动乱期间,虽然政府没有改变态度,但由于实施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口开始盲目发展。从1966年到1970年,5年间人口净增超过1亿,每年仍有2500万至2700万的高生育率。
2、70后: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你连人口增长都不会计划,那还有什么国家计划!”1970年6月,周恩来的话敲响了计划生育的警钟。此后,人口计划被正式纳入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全国开展影响亿万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这段时间,“晚、稀、少”逐渐发展成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口号,形成了相对明确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方向。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相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放羊”状态,已经开始更加重视和严格。在此之前,人口控制政策只是国家鼓励、媒体宣传的计划生育。之后,由国家设定指标,并在不同层面控制、落实和限制育龄妇女的数量。
从1977年到1978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中长期目标不断提出。与此同时,人口开始被视为沉重的负担,人口控制的目标不断提高。当时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把人均国民收入低、失业严重、外汇短缺和大量粮食进口的问题归咎于中国庞大的人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过高的经济目标被压缩,但过高的人口目标被日益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维持。
3、80、90年代:只有一个宝宝好。
1980年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过渡年。当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正式公布。
总的来说,这种调整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已经从“倡导”走向全面实施,而不是言语和行动。第二,现在不要去想以前的“最多两个”。城乡都开始无一例外地严格控制二孩。第三,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也已经开始。
现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更加严格和全面地实施。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12亿人口目标,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农村强制“一胎”的难度可想而知。基层计生干部夹在中间,肆无忌惮、粗暴对待群众、违法违规等新闻时有爆出,新政策进退两难。
1984年,政府调整政策,开始实行“开小口、堵大嘴、做歪嘴”的新政策。我们知道“农村只有女性家庭可以生二胎”的政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实施的。
4、新世纪:逐步开放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人口问题发生了变化,社会老龄化和劳动力问题越来越大。国家正在逐步放开二胎,社会上关于全面放开生育的讨论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2013年实施独生子女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9生肖邮票上有三只小猪宝宝!这是生三胎的节奏吗?
5.争论
网上有很多质疑计划生育的声音。刀妹认为,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那么,它在更长时间内的正确性应该得到保证。
计划生育的实施是坎坷的,就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稳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可以概括为“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是独生子女的荣誉证书,也是对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一些优待;大棒是对超生的罚款,对城镇体系从业人员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失业。
计划生育在中确实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它帮助中国克服了计划经济发展转型瓶颈期的人口压力,为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改革开放减少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刀妹在网上看到,按照国家统一的计量标准,生育100多万人相当于增加GDP总量80多亿元;可以为家庭节约200多亿元的养育成本;为国家和社会节约600亿元;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耕地警戒线,可节约耕地80多万亩。
其实,计划生育不仅仅是少生孩子的问题,更是优生优育的问题。如果计划生育中“少生”的色彩正在消退,“优生优育”的概念大概应该留在前台。
那么计划生育提高了人口素质吗?根据刀妹互联网的数据,1985年,4.1%的中国儿童没有上小学,32.6%的小学毕业生没有上初中,60.6%的中学毕业生没有上高中。到1993年,中小学分别下降到3.2%和18.2%,高中下降到40%以下。一些论文还显示,1980年,在城市地区,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将儿童的教育时间延长了0.3年。
这是否与计划生育有关,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因为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同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干扰因素,比如大学扩招等等。
当然,与此同时,刀妹觉得计划生育政策需要不断调整,这是基于对国情的全面了解,有必要在不忽视微家庭生育需求的情况下,建设。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计划生育才能顺利进行。
从免费生育到延续几千年的计划生育,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5、6个孩子到不到10年,很快过渡到“只生一个孩子就好”。在中国人口政策的急转弯下,人们的生育观念需要时间来改变,这也导致计划生育实施了50多年,仍有人持抵触态度。
如今,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几十年来“少生优生”的观念让很多人不愿意多生孩子。“单二胎”和“全面二胎”都未能提振生育率。
有人说,“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不愿意生孩子”最突出的原因之一就是“生不起孩子”。这已成为当今中国人口问题的新现实,也迫切需要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政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