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简介(台湾省首富郭曼泰明简历及语录)
郭台铭的简历
出生于1950年
1971年毕业于台湾省“中国航海学院”,进入当时台湾省排名前三的航运公司——福兴航运。
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资本30万元。
1985年,美国分公司成立,富士康自有品牌创立。
2001年,他获得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198名。
2001年,鸿海的营收为新台币1442亿元,在联邦杂志中位列台湾省民营企业1000强。
2002年被《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郭台铭简介
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长子。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省“中国航海学院”学习,并兼职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轮船公司当推销员。1973年2月,郭台铭投资新台币十万元,与朋友在台北县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胶制品。但一年时间,由于经营不善,原股东一个个退出,企业成为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在台湾省刚刚兴起,郭台铭就从制作黑白电视机的按键开始。当时的鸿海只是一个小公司,只有30万新台币,只有15名员工。1975年更名为鸿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起模具厂,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又先后投资建立电镀部门和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依靠自己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专注于连接器、机箱等产品,践行“量大价低”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次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郭继续向计算机电缆组装领域投资1600万元。1985年,郭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开始开拓台湾省以外的市场,并创立了“富士康”品牌。到目前为止,郭台铭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他的“连接器王国”。
从头开始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山西人自古就善于经商,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郭台铭1950年出生于台北。1966年考入“中国航海学院”,后在复兴轮船公司工作,但他不愿意永远生活在海上。1974年,郭台铭向岳父借钱,与朋友合资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由于缺乏经验,一年后我们血本无归,股东们一个个退出。但是郭台铭不想轻易放弃。他看到了台湾省黑白电视机的兴起,于是开始生产电视旋钮。1977年,做了人生第一壶金的郭台铭,没有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买了模具设备,成立了模具厂。信息网已经证明,此举是有远见的。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行业腾飞时,鸿海凭借成熟的模具技术迅速进入连接器领域。1982年,他将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1995年,鸿海集团营业额首次突破100亿新台币,1999年突破500亿,2001年接近1500亿。2002年,郭台铭被《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截至2005年,鸿海已连续三年成为台湾省最大的民营制造企业。
自鸿海成立以来,郭台铭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成为台湾省、亚洲乃至世界的第一。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他创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选客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曾经在美国开着自己的车,住在每天12美元的汽车旅馆里,去美国52个州中的32个州旅行,与世界上主要的制造商做生意。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以来,鸿海的客户锁定了国际一流厂商,如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为了得到康柏的订单,郭台铭干脆在康柏总部旁边投资建设了一个注塑机工厂。只要康柏有了新的设计,就能在同一天看到型号,最终从康柏拿到长期订单。为了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部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商的订单造就了鸿海今天的局面。据说现在全世界每五台电脑就有一台有鸿海产品。
但光有客户是不够的。郭台铭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自从创业以来,他一直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自己应该是第一个上班的人,也是最后一个下班的人,所以他坚持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半夜也是惯例。
“优先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鸿海员工始终牢记的工厂培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生存和发展,郭台铭开创了CMM的运作模式,将“自制件、模块化件、快速物流”的装配与电子信息流相结合,连接全球客户,从而达到“精准交付、优质低成本”的境界。
在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在办厂、治军等方面都注重纪律和细节。郭台铭在用人上的口头禅是:“不管是高科技还是低技术,会赚钱的都是好技术”。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聘用了奖惩分明的人才。郭台铭从不吝啬优秀的员工和技术骨干,并给予巨额奖金。近年来,在每年年底的鸿海员工晚宴上,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价值高达数亿新台币,一等奖更是高达数千万元。然而,他总是把竞争对手视为敌人。难怪台湾省科技界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近年来鸿海集团的分红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情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一直被列为“形象差”。
作为一家世界级企业的总裁和董事长,郭先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整天运筹帷幄,生意兴隆。然而,无论他有多远,他的乡愁是无穷无尽的,他的真诚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远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赠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方桥”“牛土路”“福晋桥”“葛湾小学”“阜康心有水果示范园”,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所有的人都鼓掌称赞。
郭先生赤手空拳创业30年,企业资产从最初的30万元增长到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100万倍,个人价值已经达到23亿美元。然而,郭先生艰苦奋斗的本色没有变,他以“深挖”闻名于商界。郭先生说: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上...我更感兴趣的是把我的钱投资到有益于公众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在省、市、县、乡为教育、助残、修路、饮水、抗击非典等捐赠了8000多万元,他的情操和品格受到世界的尊重。就像家乡的一位诗人赋予我的一样,“一个骄傲的儿子是家乡的荣耀,他的丰功伟绩让海越成为灿烂的地方。”
从7500美元到100亿美元
鸿海是从1974年郭台铭创立的一家公司发展而来的。那一年7500美元的启动资金有一部分是从他母亲那里借来的。
起初,郭台铭为台北附近的黑白电视机生产塑料调频旋钮。20世纪80年代初,郭台铭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事业开始腾飞。虽然他不太懂英语和日语,但郭台铭很快就开始了他在美国和日本市场寻找客户的旅程。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土地和劳动力廉价的大陆开了第一家工厂。他看中了深圳,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
利用郭台铭深圳吸引潜在客户,迈克尔?1995年戴尔访问华南时,郭台铭得到了开车送戴尔到机场的机会,作为交换,他安排戴尔与他熟悉的当地政府官员会面。然后,郭台铭安排了戴尔在途中参观他的工厂的一集。郭台铭认为戴尔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所以他一心想了解他。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同年,郭台铭获得了更大的一块土地,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工厂。到2000年,郭台铭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超过30亿美元。
目前,有45万名员工在mainland China十几个省的郭台铭工厂工作,他在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世界各地的工厂有数千名工人。
选择继任者
郭台铭在鸿海精密的角色也在逐渐改变。尽管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重点已经从日常事务转移到重大战略问题上。与此同时,郭台铭也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一系列的生活变化。
“他也更加关注慈善事业,并承诺最终捐出三分之一的个人财产。”报道称。
此外,郭台铭已开始在鸿海精密寻找接班人,重点是35至45岁左右的员工。他也开始要求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垄断各自子公司的权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郭台铭不太可能从家庭成员中选择继任者,因为他的儿子和女儿都不在鸿海精密工作。
郭台铭说,他现在辞职的决定是受中国历史,尤其是乾隆皇帝的影响。“他控制了整个中国60年,”郭台铭说,“但他在位时间太长了。我想休息一下,把更多的机会和责任留给年轻人,虽然我还没老。”
温柔地对待你的妻子。
郭台铭对员工和自己都很严格,但有一个人他很珍惜,那就是他的妻子林树如。
19岁那年,郭台铭在药厂暑期打工时,遇到了毕业于台北医学院药学系的林树如,然后他就拼命热情地追求。然而,由于父母双方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政治观念的差异,他们的关系遭到了林树如父亲的反对,但郭台铭并没有气馁。在一场马拉松中追求了五年后,他终于打动了林家的父母,他们终于结婚了。
后来,郭台铭向岳父借钱创办了“鸿海塑料”,他租工厂、找订单、买原材料、管理生产,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基础。当我开始创业时,我的财务很紧张。郭台铭连续三个月一分钱都没拿回家。为了让郭台铭没有后顾之忧,林树如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家。直到有一天,林树如没钱买奶粉,只好给儿子喂米汤,儿子吃不饱就哭。她没有告诉郭台铭。
郭台铭成为富人后,每月的花销不超过1万元。除了工作太忙没钱花之外,郭台铭从头到脚穿的衣服都是他妻子负责的。可以说,林书如是一个能让王先生无后顾之忧,在事业上全力冲刺的好妻子。郭台铭也有把握与林书如分享他的财富。据了解,林书如以个人名义持有1万多只股票,总市值14.5亿。
不幸的是,这对陷入困境的夫妇仍然没能打败死神。2005年3月12日,就在郭台铭成为台湾首富的两天后,他深爱的妻子林树如因乳腺癌扩散到肝脏和肺部而去世。听到这个消息,郭台铭当场晕倒。郭台铭曾经说过,他似乎没有眼泪,因为当他遇到挫折时,眼泪只会被直接吞进他的胃里,所以他变得不太可能流泪,但他在妻子最后的旅程中留下了男人的眼泪。
妻子去世一年后,郭家的家族墓地爆发了土地财产纠纷。林树如去世前,有人在去墓地的路上修了一堵墙,堵住了入口。郭台铭认为如果你不能为你死去的妻子献上这束花,那是一个男人吗?于是婚礼前一天晚上7点左右,他们带着一对儿女,拿着手电筒翻墙进入墓地,向死去的妻子献花,待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当他们提到这些时,他们的眼睛变红了。
郭台铭有句名言:“真正的英雄很久以前就死在战场上了,而不是回来拿勋章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不满足于物质上的收获。在他看来,人生还有更大的战场,奋斗远未结束。
郭台铭只要是共同企业家,就可以为亲戚做贡献,这意味着破格提拔,严格的工作标准,强调效率,明确的奖惩。如果员工的出货出了差错,他会被当场无情地责备。他是一个站在第一线带头的领导。他周游世界,一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海外分行之间来回穿梭。因为看好大陆的商机,鸿海从1978年开始致力于大陆的发展,生产线主要位于大陆。因此,他在大陆的时间比在台湾省多。他说:“在快速发展的企业中,领导者应该更加霸气。”郭给人的印象是霸气,但他说:“不了解我的人都觉得我霸气。其实我很好相处。我只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工作者。”
郭台铭语录
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以身作则,为公众独裁:民主是最低效的。民主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交流的氛围。但在快速成长的企业中,领导者要霸气。
真正的英雄很久以前就死在战场上了,不是回来拿勋章的那个。
成功的人找到方法,失败的人找到理由。
郭台铭说他只是一个红薯。他在森林里长大。结果别人发现他长得很大,大家都争相观看。结果他踩坏了附近的农田,把责任推到了红薯头上。
格局布局节奏。舞台和心脏一样大。
观察的东西是: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
失败是成功之母,容易成功是事业的禁忌。
用人哲学
正如业内人士曾经说过的,“郭台铭喜欢用没有出路的人。鸿海的一名内部员工表示,郭台铭的主要用人原则之一是看他是否有努力工作的决心。而没有出路的人通常愿意全力以赴。
“给已经吃饱了的人一碗饭,不仅没什么用,而且他也不会感激你。但是给饥饿的人一碗饭,他不仅会全力以赴,还会感谢你!这也是郭台铭用人的原则。
只有政府没有效率,人民才能有效率。
郭台铭不止一次提到,他在担任台湾省模具工会主席时,新加坡劳工部长问他,台湾省政府做了什么,为什么台湾省中小企业这么强大。
郭台铭的回答让部长大吃一惊:“我们的政府什么都没做,所以让我们拥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郭台铭认为新加坡政府过于小心翼翼,反而使企业失去竞争力。“如果政府效率低,人民就会更有效率。郭台铭进一步补充道。
鸽子的灵感
郭台铭最常给孩子们讲的故事是黄石国家公园里的鸽子。
“在美国的那些年,我们全家每年夏天都去黄石国家公园,我女儿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喂鸽子。”郭台铭回忆说,有一年,突然看到禁止鸽子的牌子,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官员为什么不能喂鸽子。管理员告诉他,前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鸽子死了,因为鸽子习惯了人类的喂食,失去了进食能力。结果,冬天没有人喂它们,所有的鸽子都无法过冬。
“竞争环境是最重要的,”郭台铭再次强调。难怪鸿海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只能飞渡寒冬的孤雁,而不是一只能报喜的燕子。
郭排长
“行军的时候有多少人没有晕倒!你不在雨天或阳光下锻炼吗?每次郭台铭谈到企业的经营,他都不应该害怕严寒。他总是引用军官常用的军事术语。他已经55岁了,但似乎又回到了当郭排长的时代:“失败的找原因,成功的找方法。」
死亡的连续呼唤
在内部,郭台铭展现领袖执行力的决心首先体现在“合作”的要求上。如果郭台铭想讨论什么,相关人员必须随叫随到,如果有人找不到什么,他会一直打电话到现在。去过鸿海的人称之为“连载通话”。只要是鸿海的干部,很多人回国后都被叫回了公司。“没门,谁教我们做跨国公司的?”一位干部解释道。
鸿海在这种浓厚的军事氛围下做事,是为了更高效地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郭三条与白豹集
被称为“郭三条”的郭台铭,喜欢用“三句话”来拆解思路和行动步骤。布达下命令时,郭台铭经常拿起笔,写信人在后面准备的白色报纸上清晰地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对产业结构的分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