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原因(历次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2008年9月15日凌晨,雷曼兄弟破产,美国金融市场动荡,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中国资本市场也未能幸免。
2020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受疫情影响,a股在开年后首日大幅下跌,美股也在短短10天内连吹4次。许多人哀叹全球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的边缘。但是,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金融危机是什么,所以今天南南就借此机会聊一聊。
什么是金融危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金融危机。顾名思义,金融危机是指金融领域的危机,也称金融动荡。
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量、金融机构破产数量等全部或大部分急剧、短暂或超周期恶化的金融指标。
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一旦遇到货币过度、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过度投机等情况,就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土壤。因此,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
金融危机的类型
了解了金融危机的概念,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梳理之后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01
第一个:货币危机,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在1997年之前,许多亚洲国家保持着高增长率,甚至创造了“亚洲奇迹”。然而,在亚洲金融自由化和高利率的环境下,大量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投机资金迅速流入,导致亚洲资本市场泡沫的出现。
后来,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国际资本又开始迅速流出。亚洲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逐渐崩溃,货币一度贬值,亚洲金融风暴爆发。
此后,除了韩国等少数地区外,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这场危机中,亚洲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
02
第二种:债务危机,比如大家熟悉的欧洲债务危机,就是典型的。
那为什么会产生债务呢?其实,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来说,负债的本质不仅仅是向出借人借钱,更是向未来的自己借钱。一方面,它可以为当地人民创造购买力,从而加快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不得不降低消费水平来偿还债务。一旦还款期限或流程发生变化,很容易导致债务危机。
有经济学家这样说:“在现代历史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避免债务危机。贷款过程的复杂性和突发性,会使监管部门难以正确判断短期经济回报是否合理,进而难以控制信贷额度,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就是这种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些欧洲国家无力偿还债务或不得不推迟偿还债务,因为它们在国际贷款领域负债累累,超过了自己的偿付能力,导致了危机。
03
第三种:银行危机。
在历史上,银行经常受到挤兑的困扰。一旦发生挤兑,当所有资金突然消失,就会导致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引发恐慌和流动性危机。
04
最后一个:系统性金融危机。
是指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同时或相继发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破坏性影响的现象,如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注:图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
金融危机的原因
然而,无论金融危机的形式如何不同,我们发现所有金融危机的本质都是共同的,即债务和杠杆率的快速积累和不可持续性。
换句话说,债务和高杠杆带来的泡沫资产在宏观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导致实体经济无法再正常支撑。
毕竟金融的本质之一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然而,如果金融业过度发展,大量资金将流入金融体系,而不是实体经济。这种循环将导致资产泡沫的积累。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破裂,这种破裂的影响是巨大的。
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具有很强的国际传播效应。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一旦发生,我们都很难独善其身。因此,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都会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力挽狂澜。
这一刺激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如何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危机的本质,从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南南联合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轮回十年:从亚洲到世界的金融危机》,深度剖析了金融危机。笔者估计很多人都很熟悉。是香港证监会前主席、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杰出研究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首席顾问沈连涛先生。
他结合个人经历,从一个主要参与者的角度还原了历史场景和事件。相信认真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会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的了解。
正如沈连涛先生自己在文章中所说: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危机的新时代。毕竟,每一场金融危机都是一场治理危机。”」
免责声明:“南南理财”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学习理财知识的素材。由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的信息来源于公开信息。我们努力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所包含的意见、结论和意见仅代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判断,不代表南方基金的立场,也不构成投资和交易决策的任何依据。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专栏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概不负责。本栏目版权仅归南方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复制、出版、出版或者引用。南方基金保留调查任何侵权行为的权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