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解读(教风学风)
一、校训
校训是为了树立良好的校风,要求全体师生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校训是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对“校训”概念最早的解释是由舒新城主编、中华书局于193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辞典》。其对“校训”的解释是:“为方便教育,学校选取若干德育项目制作匾额,悬挂在学校公共场所”,“目的是让个人随时关注和践行。”
校训不仅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校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个性,具有“校训”的功能。
校训的书写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立足自身特点,弘扬儒家文化精髓,体现人文关怀,通俗易懂,好记好做,避免同质化和口号化。
二,校风
校风是学校的风气。校风是一所学校内各种风气的总和,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它是一种对学校乃至社会都有很大影响的思想行为时尚,得到普遍认可。
良好的校风不仅是教育管理的成果之一,在教育管理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行政措施,它确实有巨大的同化、促进和约束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校风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人受到校风的熏陶和启迪,甚至终身受益。
良好的校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航标”,能够激励和引导师生员工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实现学校的目标,勇往直前,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成为保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为集体做贡献的强大动力。
任何一种风气的产生,不仅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也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
第三,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育机构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上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教学氛围。主要是为学校,有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教风是一个教育集团的德才统一,是教育集团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师德、才能、作风、素养和教学管理的集中体现。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是敬业、热爱生活、进取、奉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教风也是一所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能够陶冶、激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风格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全体学校成员的意志和行动逐渐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学风
也就是学校的学习氛围。狭义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氛围。广义来说,学风包括学习氛围、学术氛围和学术氛围。一般来说,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氛围和氛围,是学生整体学习品质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学术研究中的综合表现。学风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氛围,更是一种群体行为,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又能内化为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行为、意志和情感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对其成长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风”源于《礼记·中庸》,即“广泛学习,详细求教,认真思考,实事求是。”在教学工作评价中,学风往往被视为重要的一级指标,一般包括教师风范、学习氛围、学术文化氛围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学习氛围是重要指标;四个观测点,即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学风建设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措施和效果、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风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具体体现在目标、态度、纪律、方法、兴趣和效果上。这就构成了不同层次学风的要素。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的载体也很多,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校园氛围、管理制度、教育载体、形象表达、科学文化活动等方面。
动词 (verb的缩写)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的关系
(1)校训和校风
1.差异。(1)性质不同。校训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校风是学校的风气。
(2)功能不同。校训是给老师和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师生可以逐步将规范和规范转化为内在价值尺度,并根据这一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优秀校风形成的作用是形成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它可以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
2.联系。
(3)校训与校风是应然与应然的关系。校训是为了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而制定的,是一种尚未实现的状态,体现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要求和期望,是一种自然的趋势。校风则是一所学校的整体风貌,倾向于整体把握,是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实践之风。校训是对师生自然状态的要求。这一要求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不了解师生现状,制定出来的校训就像没有基础的建筑,只能空空谈。比如清华附中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师德师风”,旨在让师生把校训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修养或一种自己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这句格言来鼓励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指出他们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与之相对应的校训是“行动胜于雄辩”,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即要符合校训的要求和期望,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相反,这句校训是清华高中师生浓缩凝练的校风。
校风校训,一是师生境遇的真实写照,二是师生理想状态的描述。校训是制定校训的基础和源泉。校训一经制定,就要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久而久之,会对师生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氛围。现实是应然的基础,应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会成为现实的存在。
(二)教风和学风
1.学风包括教风。广义而言,教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主体。狭义的学风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氛围,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失去积极向上的氛围。那么,通过营造教学氛围,只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一厢情愿。没有学员——学生的响应,培训目的就无法实现。
2.以教风促学风建设。教风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和道德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创造和传播知识,还要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要传承教师严谨的学术态度、道德感和求真求知的责任感。影响老师,学生影响学生,上节课的学生影响下节课的学生...只有这样,好的学风才能形成,才能代代相传。
教风在学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对学生随时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尚的师德是一本好教材,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年轻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
3.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靠的是严格的管理。严格的管理可以引导学风、教风从规范到习惯的发展。做好制度建设,完善教学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是保证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督促师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学风、教风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学风和教风也能让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让管理流程更加细化,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管理更有意义。
4.以质量推进学风教风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以及学校学风、教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学生会觉得学习有收获,有价值,老师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满意的回报,这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和教学风格的源泉和动力。
良好的学风和教风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激励、教育、激励师生。
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方面很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改革与学风、教风建设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系统地思考和谋划,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有效转变教育观念和观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真正把学风、教风搞上去。
(3)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的关系
1.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一所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对学校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任何事情都需要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容易做。禁忌难懂,晦涩难懂,尤其是在中小学,因为中小学生的文化水平还是很有限的。在“以德育人”的前提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做到通俗易懂、好记好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记不要空喊口号,要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落实。纵观我国著名大学的校训,无不是这一理念的典范。比如1930年秋创办的上海杨静中学的校训是“负责任”;校风是“朴实、勤奋、尊师重教、严于律己”,教学精神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求实、孜孜不倦、有教无类”;学风是“勤勤恳恳,步步为营,不厌其烦,疑神疑鬼,深思熟虑”。
3.这四个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教风是学风和校风的具体体现。严格的教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校风是教风学风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精神风貌和优秀校园文化的展现。教风是基础和前提,是良好学风的基础和导向;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归宿等。
关于作者:吴宏伟,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副主编,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专家。曾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他的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做起——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者说的话》《三合一教语文》《教师必须学的16门修养课》《给孩子做榜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