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歙县紫阳书院(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歙县紫阳书院)杭州市教育局2016-05-17 12:05:23

文赋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和舒静经社被称为“清代杭州四大书院”。四大书院的历史清代杭州书院的代表人物在江浙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学术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

已经介绍了文赋书院和崇文书院。今天就来看看资阳书院吧!

紫阳书院也是专门招收商人子弟的学院。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于崇文书院地处西湖孤山,学生和弟子往返困难。浙江、浙江两省均向高雄和盐商王明瑞等转运盐,并捐资在紫阳书院脚下的太庙巷修建书院,原名“紫阳山庄”。

书院主要供奉南宋理学家朱,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术准则。虽然靠近闹市区,交通便利,但独特有趣,附近有很多名胜古迹,所以学生和弟子也很多。在龙年时期,学院里有300多人。当时由于书院学生太多,经费完全靠安徽盐商的捐款入不敷出。因此,清政府多次在浙江、浙江两省盐务下拨出官方经费,支持书院的糊火。

雍正三年(1725年),宁绍副使徐有为捐资重建书院。

乾隆三十八年(1773),总督兼行政官王占贵再次重修。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王庆请监工阿林保重建紫阳书院,历时两年完成。

嘉庆二年(1797年),学政的阮元增设校亭。

嘉庆八年(1803年),由于学生和弟子越来越多,座位不够,盐运使颜峰又修建了观澜湖五塔。阮元为书院写了《紫阳书院观澜》。

咸丰五年(1855年),书院监工欲修院,杭州知府奉廉颇之命,在书院后山修建庙,而不在书院左侧修建庙。建成后,王有龄为紫阳书院写下对联:“圣代重儒,教新安,知异少;名臣留在讲堂,把字传到渤海,读书时补好桩。"

咸丰十一年(1861年),庭院被士兵摧毁。同治四年(1865年),太守蒋以礼重修,监工鲁摘掉的字,改资阳书院额,改国号为资阳书院。当时孙为书院院长,著有《紫阳书院经会堂录》。

同治五年(1866年),按察使杨昌俊捐俸置地,与交通使高庆培一道,请求巡抚马心一拨公款修建20间童房。

同治七年(1868年),政府使臣蒋以礼以盐耗为项,要求退钱扩建办公楼38间。夏同山、张嘉祥、陈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紫阳书院改为仁和县高等小学堂。是杭州紫阳小学的前身。2001年春,紫阳小学出土了一个刻有“紫阳书院”字样的用于祭祀活动的石质香炉,这在全国书院中并不多见,被央视和省市媒体报道。

紫阳书院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学堂,至今已有200年教龄。鲁、项、孙、龚自珍、涂濯、王等30余位著名学者担任过山区领导。嘉庆有学生和学徒328人。同治、光绪年间,学生和学徒更加繁荣,远超当时影响较大的文赋书院和崇文书院。紫阳书院的著名弟子有“鉴湖女”秋瑾之父邱寿男、晚清著名儒生黄一舟、戊戌变法思想家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