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馒头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馒头是谁发明的 )

馒头是谁发明的(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在当今世界,面食也是由小麦制成的。西方人喜欢吃面包,但中国人喜欢吃馒头。其实馒头是指将面粉与水、酵母混合,发酵蒸熟而成的一种食物。馒头和面包的区别只是“蒸”和“烤”的区别。“蒸”是中国饮食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古代,炊具只在下面烹饪东西,有点浪费热量,所以他们在上面放一些东西,用烹饪的热气来蒸。这就是为什么上面出现了“蒸笼”。古代称之为“反驳”。中国古代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甑,并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广泛应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皿完全是用陶沙制作的,在器皿底部打一些小孔,让蒸汽从下面通过,把热量带到上面,加热食物。小麦传入中国后,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烹饪技术和炊具,所以用原来的工具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食物“馒头”产生的原因。

卖馒头,19世纪水粉画。

最早的“馒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是一个未知数。很多人把“馒头”的发明权授予了蜀汉丞相诸葛亮,这是民间观念中智慧的体现。常言道:“过去诸葛武侯征服孟获,也是让人说:‘野中邪术多,须求神,以假阴兵助之。然而,粗俗会杀人,以其第一次献祭,神灵会喂它,从而出兵。武侯没有服从,因为他把羊和貘的肉混合在一起,用脸包起来,像头一样,用作神龛。上帝也是傲慢的,但是对于出兵,后人也因此是馍馍。“根据这个记载,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用面粉和面做熟了,做成人头的样子,用来祭祀河神,而不是真正的人头。

但这个说法其实挺可疑的。关于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最早记载,见于北宋开封人高成所著《物极必反》卷九《九妙饮食馒头》。此时,距离诸葛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已有800年。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古籍中没有诸葛亮创造馒头的记载。如果这件事被后人重视,就有可能。

至于“馒头”这个词,在三国之后的晋代确实出现过。西晋时,舒曦《派赋》有“初三春,阴阳相通,逢年过节,应设馒头”之说。东晋战璐的《祭祀法》中也有“春宫用馒头”的说法。“馒头”加了“菜”字后就变成了“馒头”。说明在立春之际,阴阳和合的泰国,宴席祭祀要摆馒头。因为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也有祈求一年好运的意思。馒头作为一种祭祀食品,在古代是用馅料包装的,馅料的主要成分是肉,这显然超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负担,这意味着馒头并不是普通人在最初时期消费的一般食物。

上海一家小店里的厨师正在蒸馒头。

按照今天的说法,这种塞满东西的“馒头”应该叫“馒头”。如今,新疆一些少数民族的饮食中也有一种填充面食,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叫“曼塔”,柯尔克孜族叫“曼图”,哈萨克语叫“曼提”。这些类似的术语显然是汉语借词,来源于古代的“馒头”一词。至于“包子”这个名字,始于宋代。王弼在《宜颜议事录》中提到:“仁宗诞生之日,真宗皇帝非常高兴,下面叫载尘祝贺。在皇宫里,包子是送给我的臣下的”,而他特意在脚注里写了一句“包子,也就是馒头的别名”。

有相当一段时间,“馒头”和“馒头”混在一起。北宋顾涛的《清路易》谈到了当时“酒楼(食品店)”中的“绿钱包”。孟老院的“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又名汴京(今河南开封),有“多种颜色的外卖软羊馍”的记录。吴的《梦荤腥酒家》中也说,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城曾有“四色馍馍作蒸面卖,而精酿馍馍分别为杂色炒花馍馍糖肉馍馍、羊肉馍馍、太馍馍、竹肉馍馍、蟹肉馍馍头假肉馍馍、竹丝馍馍、包馍、菠菜果馍、麻辣糖包子。可以看出,这种食物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其中“太学馒头”是宋代太学中为太学学子准备的食物,应该很好吃,所以连皇帝都说好。这种馒头是宋神宗元丰初年去太台时尝过的,说:“用这种方法培养一个秀才是个好主意!“原因是这种太学馒头是把猪肉切成丝,和辣椒面等调味品混合做成馅料,然后用面团做成皮,放在笼子里蒸,所以吃起来“香”得让人流口水。北宋著名人物王安石非常喜欢吃羊肉馒头。陈文卫在《科斋集》卷七中写道:“符节(指王安石)喜欢吃羊馒头,他家提供,或者正在看文,信手拈来,忙得吃不下,他也不自知。至于烦恼。”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其实有“美食家”的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