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习俗是什么(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1.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说丰富的民族,过着“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我国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此被誉为“草原的骄傲”。每年7月和8月,“那达慕”大会是蒙古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会议。“那达慕”大会以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令人赞叹的射箭、竞技的棋艺和引人入胜的歌舞为特色,展现了草原民族的独特风貌。
2.回族(hu z)回族是回族的简称。13世纪,大量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与当地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回族通过通婚等因素逐渐形成。开斋节,回族的一个民间节日,也被称为开斋节。每年九月是斋月,这是西吉的起源。所有12岁以上的健康回族男性和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禁食。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节日。
3.苗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采花、刺绣、织锦、蜡染、珠宝制作等工艺美术享誉国际。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许多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名称和法律不尽相同,传统节日是苗年。
4.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将其命名为“傣族”。傣族人自称“戴衣”、“戴亚”等等。傣族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傣族日历的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在傣语中被称为“桑坎比迈”。届时,我们将拜佛,为僧人、亲友举行盛大宴会,泼水互贺。目前泼水是傣族春节的主要内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在唐代被称为“傈僳族”。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迁徙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1985年6月11日,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节日:主要节日有春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澡堂节、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令人兴奋。据说刀杆的设置是为了让傈僳族有“敢刀登山,敢闯火海”的精神。
6.藏语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被称为“博”,住在这里的藏民称自己为“波巴”。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美丽而神奇,是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的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日子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会、佛浴节等。最大的藏族传统节日是藏历年,每年的藏历正月初一。
7.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称的名字有卜庄、卜图、卜弄、卜雅仪等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称“通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也有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中元节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初尝新鲜感、冬至、牛魂、厨房送外卖等等。
8.cho xin z韩国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的居民区。朝鲜人民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朝鲜人民有五大节日,今天仍然隆重庆祝。这五个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和秋夕。朝鲜民族有着尊重老人的悠久传统。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年),每年的九月九日都被定为老年人的慰问日。
9.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总称,包括十几个民族。“高山族”这个名字,是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省内华人族群的总称。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有很多节日。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大的节日。
10.纳西族(n x z)曾经在黄河、青海湟水流域游牧的古羌人南迁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分为包括纳西族在内的不同民族。“那”代表伟大或高贵,“西”代表人类。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神主宰的。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是人们祭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仪式。
1.布朗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唐代称“蒲子满”,元明清称“蒲满”。因为生活区域不同,前布朗一家对自己的描述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们民族的意愿,他们统称为布朗族。过去布朗族崇拜多神教,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年节、祭祀村神、洗牛洗脚等。山地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傣族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天。
12.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生活在云南,是中国云南最早的信息资源之一。因为居住地不同,也有自称的名字,如蒙扎、蒙扎禅、杜伊扎、汉萨。解放后,他们被统称为阿昌族。回民街是阿昌族的传统聚集地,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昌人信仰小乘佛教,惠杰最初是一个宗教集会。主要的宗教节日有进入洼地(关门)、离开洼地(开门)、烧白木、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我们自己国家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13.怒族(n z)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他们自称为怒族苏、怒族阿、怒族龙。混有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怒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元旦、花节、祭谷神节和山林节。其中,过年的气氛最浓,既隆重又简单。仙女节是云南公山地区怒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当地的花节,也称为花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14.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名称,意思是“生活在山里和森林里的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足迹和炊烟,其聚落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被称为“北极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了春节等与其他民族类似的节日外,鄂温克族还会在农历五月下半月举行“米锅琴”节。
15.鄂伦春族(ln chn z)“鄂伦春族”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名称,它的含义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住在山里的人”,另一种是“用驯鹿的人”。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族为“索伦部”、“祭祀部”或“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在这一天,鄂伦春族会点燃篝火,唱歌跳舞,庆祝他们的民族节日。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族的祖先与火有着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与篝火极其亲近。
16.赫哲族(赫哲族Z)赫哲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有不同的名称,如黑金、黑珍、赫哲族、齐楞族、赫哲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被命名为赫哲族,意思是生活在河的“东方”和“下游”的人。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世代捕鱼的赫哲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戴上河灯,祭祀河神,以祈福保佑百姓平安丰收。
17.蒙巴人(mn b z)根据西藏的历史记载,蒙巴人的祖先长期生活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巴人主要生活在西藏的梅多格、林芝、措那等县。“门巴”是指住在门角落里的人。巴人遵循藏历,节日与藏族相同。在节日期间,我们应该杀牛羊,摆丰盛的餐桌,招待客人。根据传说,藏传佛教的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和死亡的日子是藏历的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蒙巴地区的所有寺庙都举行了祈祷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bi z)白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州。白族人称自己为“白刚”、“白妮”和“白子”,在汉语中是“白人”的意思。1956年,根据当地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白。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在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日”。除此之外,还有火把节(也叫星节)等全国性节日。
19.宝安民族(渤海国)宝安民族因信奉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又被称为“宝安回族”。1950年,根据人民的意愿,它被命名为宝安民族。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保安族讲汉语,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大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民中特别受欢迎。宝安民族的节日和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比如开斋节、宰牲节、圣祭日等。,而且家家都有煎饺、油饼、蜜圈和油香。
20.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被称为“中甲”、“水浒”、“彝”、“土边”、“地方”、“家周边”。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布依”为自己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节日还有2月2日、3月3日、4月8日和牛王节等。最盛大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初六。
21.达斡尔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生活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为“先锋”。契丹家族。17世纪中叶,为了维护祖国统一,这个民族打响了武装抵抗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人称春节为“阿尼节”,他们也把春节视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这一天,人们互相抹黑对方的脸,认为抹黑越深,新年就越幸运。
22.德昂Z(本宫)德昂原名本宫。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族。“龙崩”就是他说的。超过三分之二的德昂族自称“德昂族”,意为“十堰”。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生活在怒江西岸。传统的德国民间节日主要有泼水节、闭关节、开门节、烧白木等,大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祀宗祠、村神、土地神、龙、姑娘等祭祀习俗。,其中端午节最有意思。
23.东乡族(dnxing z)东乡族是14世纪下半叶居住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蒙古人为主。他们生活在甘肃省,一半以上生活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开斋节,又称宰牲节,是东乡族的传统节日。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伊斯兰教历中的每年九月是斋戒月。本月初一和终一以新月为准,禁食期满后的第二天为节日。因此,它既是一个民族节日,也是一个宗教节日。
24.侗族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珞月”。魏晋以后,这些部落一般称为“辽”,侗族是“辽”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奉多神教,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日期,节日和饮食往往与宴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婚俗节、过桥节、祭牛节、吃新东西节、烟花节等。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参加比赛。
25.独龙族独龙族曾被称为“克伦人”和“库人”。解放后,根据我们民族的愿望,它被命名为独龙。现在他们主要生活在公山独龙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仍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妇女仍崇尚纹身习俗。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的原始阶段,甚至唯一的节日(独龙族语言:卡克瓦)都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某一天(时间因地而异)都会举行Kaquewa,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准备食物的数量。
26.俄罗斯民族(lu s z)俄罗斯民族是18世纪以来,从沙俄逐渐迁移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封建军阀盛统治新疆期间,被称为“归化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俄罗斯国籍。主要分散在新疆,少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俄罗斯族基本相同。他们大多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民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节前一周,不吃肉,只吃素。
27.哈尼族(h . n . z)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哈尼族自称人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奉多神教,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和“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小节日,“栽秧节”(也叫“黄米节”)和“新口味节”。
28.哈萨克语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天山北部的乌孙是哈萨克族的祖先。这些移居东部的牧民被命名为“哈萨克人”,意思是“寻求庇护者”或“逃兵”。哈萨克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阿克塞、甘肃和青海。哈萨克族人过去信仰萨满教,在公元11世纪左右皈依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是宰牲节、肉节和“那吾热子”节。哈萨克人好客真诚。扔“包尔沙克”和糖迎接喜事是哈萨克族人的传统礼仪。
29.基努Z基诺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乡及其邻近地区。基诺族人称自己为“基诺族”,中文翻译为“有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祖先崇拜起了主导作用。传统上,中国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具体时间由每个村庄决定,但大多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每年农历九月,基诺族都会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我渴望早起”。
30.京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城自治县江平乡的罗威、吴头、山新三个小岛上,被称为“京族三岛”。京族,历史上称自己为“京族”、“越族”或“安南族”,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根据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唱唱节。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宋节)。歌唱在仇恨中举行,这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
31.景颇族是从唐代“浔川”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现代文学常被称为“山顶”,主要生活在德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成立,1956年改为自治州。木瑙纵歌(木瑙纵歌)是景颇族驱邪、扬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持续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它是一个大型的歌舞节日,地面上的一切都被天上的太阳聚集起来,从犀牛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成为景颇族最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k r k z z)“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民族的自我名称,它的含义可以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区牧民”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大部分生活在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诺洛齐节。根据柯尔克孜族历法,每个新月出现一个月,十二个月持续一年。诺罗齐节在每年的第一个月庆祝,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这个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拉祜”的意思是老虎,“胡”的意思是烤肉。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民族”。胡人的传统节日包括拉祜族年,他们也吃塔拓节(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新口味节等节日。最盛大的节日是拉祜族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少要用葫芦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大丰收。
34.黎族(l z)黎族居住在海南岛的通石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民族之一发展而来的。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先民就在海南岛生活繁衍,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人称自己为“孝”、“差”、“美孚”等等。黎族地名的使用始于晚唐,一直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和“三月三”。黎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基本相同。黎族特有的农历年节“三月三”源于黎族先民繁衍的一个传说。
35.吕伯仲巴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巴罗是藏人的称呼,意思是南方人。解放前家庭奴役仍然存在。1965年8月,它被正式承认为单一国家。生活在梅多格和米林地区的珞巴族人都遵循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人没有太大区别。锡盟的珞巴族人称元旦为“跳更谷奶艺术”。在很多地方,“宗族** *”的古老习俗依然存在。在早期的印度占领区,也有很多珞巴族同胞。
36.满语满语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三省,其中辽宁省最大。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漠河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改名为满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二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举行“珍珠球”、跳马、骆驼、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金节是满族庆祝的日子。1989年10月,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像奖节”。
37.毛南族(mo nn z)毛南族主要生活在广西环江县的上、中、低山地区,毛南族是灵溪的一个土著民族。戴在唐代以前,宋、元、明的歌手都是他们的祖先。据史料记载,毛南族被称为“毛坦”和“毛南族”。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今天更名。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须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唱活动。毛南族最大的民间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龙分离节。农历五月的庙会、清明节的“赶祖赶集”、元宵节的“飞禽”也是他们独特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m lo z)仫佬族,在他们的母语中,“仫佬族”一词的意思是“母亲”。他们主要生活在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书面语言。大多数人说汉语和壮语,使用汉语。仫佬族过去信仰许多神,有许多节日。除了十月和十一月,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每三年一次的“一帆”节,又称“快乐侯”,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靠饭”的目的主要是履行对祖先的承诺,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39.普米族(p . m . z)普米族的起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羌族支系,“普米族”的意思是白色。他们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过去,濮族崇拜多神,祭祖,多数节日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过年(春节)、清明、长夏、端午、火把节、新味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三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祭祀,由全国或全村共同举行。
40.羌族(青z)羌族现在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的毛文。羌人自称“尔玛依娜”,意思是“当地人”。早在3000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西北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有世界罕见的大熊猫、狐蝠和金丝猴。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节。元旦的盛宴也叫“丰收酒”。大年初一,全村人都去“神林”许愿烧香,祭奠祖先和神灵。节日、婚丧嫁娶、祭祀、聚会、招待客人或换工作时,除了丰盛的饭菜,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41.撒拉族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循化地区,地处黄河沿岸。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书面语,常用汉语。撒拉族以在山上伐木和在河上漂流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族最喜欢的副业,园艺是他们的特长。主要的撒拉族节日包括开斋节和宰牲节。最大的传统节日是宰牲节。每逢节日来临,撒拉族人都会招待客人,煮手抓羊肉、炖鸡、做糖包、炸糕、煎饺,还会做“比利买海”(用油搅面团)、“慕思日”(一种用油和熟面条做成的包子)和各种焖菜。
42.畲族(sh z)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顾客。据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安、福建、静宁、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聚居。1984年6月30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和祖先崇拜。二、七、八月十五日是祭祖日,她信仰鬼神。“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又称“吴梵节”。畲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吃什么的传统习惯。
43.水族(shu z)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就生活着许多部落。根据研究,水族是从一个叫珞月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清代人们称之为“水家庙”、“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端节(借端节)和毛杰(过毛杰)。端节是水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第一个节日是每年农历八月底到十月初,一年中的每一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