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是什么(茶馆里的老北京作家老舍出生)
(历史今日特刊作者:11)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满洲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以她的小说和戏剧而闻名。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人们的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界风土人情、时尚风尚,所使用的群众口语,无不表现出浓厚的“京味”。
《骆驼祥子》《一屋四代》《茶馆》《龙须沟》等优秀小说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资源在线欣赏,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他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竟然是一本关于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多养猪》。
可怜的童年
1899年,老舍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旗人家庭,家住今天的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国联盟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作为军队的守护者,守卫正阳门(清史稿是天安门广场)。面对日本侵略军,他们拼死拼活。八国联盟入侵北京后,老舍的家人被意大利士兵洗劫一空。当时只有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颠倒的盒子活了下来。因为父亲的去世,老舍和母亲一起生活在贫困之中。直到老舍9岁那年,在一个叫刘守勉的黄带满族贵族的资助下,才得以入私塾读书。老舍未完成的自传《红旗下》描述了这些生活。
1913年,老舍考入北京公费师范,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先后任第十七公立小学、国民学校(今方嘉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北郊学生,天津南开中学教师,北京一中教师。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运动给了我新的灵魂,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运动,让我成为一名作家。”1922年,他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在英国讲课
1924年秋,老舍去了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担任汉语讲师,教英国人学习汉语普通话和中国古典文学。在业余时间读了很多英语作品后,我开始创作文学。1926年,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在月刊上发表。1929年夏天,他离开英国,途经新加坡,停留了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写了小说《小坡的生日》,背景是新加坡。1930年春,他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在这里,他看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并写了小说《大明湖》,表达了他对所有遭受侵略的祖国人民的愤慨。1936年,他写下了文学巨著《骆驼祥子》。
文艺抵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开家庭,走向国难。1938年初,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升任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同年随协会迁往重庆。从此,他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团结组织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他本人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一个屋檐下的四代人》。
继续创建
抗日战争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我完成了《一个屋檐下的四代人》的第三本书和小说《鼓手》。1949年12月,周恩来应文艺界邀请回京。在国内工作期间,历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主席。1950年以来创作的话剧《龙须沟》《茶馆》再次为老舍赢得了声誉。
跳到湖里自杀。
自1962年以来,许多文艺作品受到批评,老舍被迫停止写《红旗下》。1966年春,老舍写了一本科学养猪的快板书《陈各庄多养猪》,成为他最后一部出版的作品。
1966年8月23日,本应继续在家休养的老舍,到北京市文联参加文化大革命。被批评一天后,红卫兵组织要求他24日上午继续在北京市文联接受批评。8月24日上午,伤心欲绝的老舍独自一人到北京西北角外的太平湖游玩。当天深夜,老舍在太平湖跳楼自杀,享年67岁。
在老舍先生的最后一天,文中常见的叙述细节有:老舍拉着3岁孙女的手说:“跟爷爷说再见——再见!”这一幕几乎和老舍作品《茶馆》的结局一模一样。
冰心后来告诉亦舒:“你有没有发现,你父亲笔下的好人大多姓李,姓李的人大多自杀,自杀的方式大多是投水自尽?”常被提及的《一个屋檐下四代人祈求上帝赐福》最终难逃被羞辱而死的命运。老舍写道:“河水流得如此之快,似乎一直在不耐烦地等待着他,水发出一点声音,仿佛在低声呼唤他。很快,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很快,他就忘记了一切。漂,漂,漂,他会漂到海里去,自由,凉爽,干净和快乐,并清洗他胸前的红字。”
(李敖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