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从孟子儒家思想,看思想家对人性的解读(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从孟子的儒家思想看思想家对人性的阐释)

大家好,这里是小波读书。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代表人物孟子。

人性是善还是恶?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古代思想家对此争论不休。孔子说:“性相近,互相学习相差甚远。”他把人性分为先天和后天。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是相似的,后天因习惯和环境的不同而大不相同。荀子也是儒家学派,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说“人性本恶,其善本虚”,就是说人性本恶,表现出来的善是后天努力、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的自我约束。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洲圣人”的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人性的善和水一样”,意思是人性是善的,就像水自然流下来一样。

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不仅在东方哲学界,在西方哲学界也非常普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人性是善的,哲学家奥古斯丁和霍布斯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伟大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也说过,人性有善恶两面。人性的恶源于生存的本能,人性的善源于慈悲。显然,经过几千年的争论,对于人性的善与恶并没有达成共识。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孟子被称为“亚洲圣人”?孟子和孔子有什么异同?这正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孟子的生平。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他与古希腊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他本名孟子,战国时邹人,住在今山东邹城。他的祖先是鲁国贵族石。孙萌石衰落后,有人迁居到孟子出生的邹州。在孟子那一代,他们家没有贵族光环。所以,孟子和孔子一样,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在蒙克成为孟子之前,他其实是一个熊海子。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据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关于“孟母教子”的短篇小说很多。比如《孟母三大运动》《买个肉排》《停机器教孩子》等等。其中,孟母·三钱说,为了不让孟子和其他熊海子在一起,孟母曾三次搬家。显然,她已经明白了“朱者赤附近的人都是黑人”的道理。当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严格。相传孟子小时候,他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母亲问他:“你的学习怎么样?”孟子随口答道:“还是老样子。”孟母看出他不在乎。十很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了。孟子吓坏了,就问他的母亲:“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孟母说:“你疏于学习,就像我剪这块布一样。有道德的人学会建立声誉,通过提问来增长知识。所以平时可以安全,做事可以避邪。如果现在疏于学业,难免会做粗活,难免有祸。”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荒废学业。

在母亲的影响下,蒙克确实学得不错,后来又师从孔子第四代传人孔子孙子的弟子。这时,蒙克已经被称为孟子,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和旅行。虽然孟子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尊重和礼遇,但他的待遇比当时的孔子强得多,但他的思想基本上没有被任何一位君主贯彻执行。经过20多年的奔波,没有什么实际结果,于是退隐故土,和弟子们一起写了一本书,写了《孟子》。

说到孟子,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比如我们熟悉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天将为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得道少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为我所欲,熊掌不可兼得”等等,都来自孟子。宋代大思想家朱称《孟子》、《论语》、《中庸》和《大学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科举考试的必修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顶峰。孟子成为儒家的代表,开始被称为孔孟。到了元代,孟子被命名为“亚圣公”,“亚圣”这个名字就成了孟子的别称。

但是孟子作为“圣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孟子,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圣人的。

孟子的一生不能说有什么成就,因为成就往往与政治和军事联系在一起。孟子的思想并没有付诸实践,当然也没有达到什么实际的目标,反而有些讥讽,比如著名的打油诗:时尚界有一个周天子,你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谈论齐威?言下之意,孟子一生忙忙碌碌,但服务对象不对。但是,这不能算是对孟子的客观评价。先秦时期,孟子对诸侯国的服务是符合礼仪的。如果他真的越过群臣,直接去找周天子,那就是跨级上报了。

既然政治旅行没有结果,孟子成为圣人的基础只能是他的思想。孟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孟子的《告子》中有对这一思想体系的解释:“慈悲,仁;耻与恶,义;尊重,礼貌;是非之心是智慧。仁、义、礼、智不是从外来的,而是从内来的。”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后来,朱将其丰富为“人生之始,性本善”,明代王阳明将其扩展为“致良知”。

孟子所说的“人生之始,性本善”,并不是说人天生就是圣人,而是说人性中有善的成分,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恶。孟子把人性分为“四端”,或常德四种:仁、义、礼、智。如果这些“美德”不受外界环境的阻碍,自然会从内部发展,像种子一样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这四个目的。

在孟子的治国思想中,他提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少。”意思是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国王最后。孟子认为,君王应该首先照顾人民,政治家应该保护人民的权利。这是典型的“以人为本”思想。孟子的治国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论,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方式。孟子的政治学说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相反,如果政府不顾人民的生死滥用职权,就会失去人民的心,成为小偷,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和统一天下的方式,其中有一条以人为本的思想线索。

总之,“性善论”和以人为本的“仁政”是孟子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标签。同时,孟子还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消除了残余人格神的意义,把天想象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老实人,天道也是真的。”孟子将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定义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内在道德观念的本源。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为范畴的。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和深化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儒家理想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荀子则是后来儒家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什么是理性主义,什么是现实主义?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介绍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的时候会回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