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审核(审核员做什么)管理体系从业者2020-07-28 09:55:36
VDA6.3流程审核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流程审计的第一步是“审计计划”,建议第一年年底制定下一年的审计计划。
P2-P4审核可以根据产品和过程开发的过程进行。今天介绍的“审核计划”主要针对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产品,审核主要基于P5-P7。
(1)审计频率
建议根据上次审核的质量等级确定审核频次。黄啸老师关于审计频率的建议如下图所示。如果是第一次审核,建议每半年审核一次。当然,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审计人员数量)来确定审计频率。
(2)划分工艺步骤
如果生产过程很长,可以考虑把生产过程分成几个小的工艺步骤,比如按照下面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划分工艺步骤。
此外,还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管理者管辖的区域划分流程步骤,便于根据审计结果对管理者进行评价。
(3)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审核频率和流程步骤制定审核计划。下图是审计计划的示例。审计计划可以精确到几个月,最好是几周。
每次审核应由两名审核员同时进行,一名审核员担任审判长,另一名审核员担任复审员。
此外,最好同时只进行一次审核,以便被审核方安排人员进行评审团。
年中总结会和年终总结会也在审计计划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步骤2-审计准备。
如果说去外地旁听是“台上十分钟”,那么旁听准备就是“台下十年功”,准备是否充分对旁听非常重要。
我记得我第一次做流程审核只用了5天,但是之前准备审核用了一个月。因为准备充分,复习的时候感觉很自信,发现很多问题。
那么你到底为审计准备了什么?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1)法律要求;(2)技术要求;(3)用户投诉。接下来,我将逐项介绍它们。
(1)监管要求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大量召回,甚至面临国家的经济处罚,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在准备审计时,一定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对审计对象有什么要求,并特别关注实际审计。
比如对于汽车产品,国家法律法规对双怠速尾气排放的检测流程和资质标准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必须提前了解这些规定,并检查实际过程是否符合这些规定。
(2)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是指设计产品时需要满足的要求,如产品尺寸要求、功能要求等。
技术要求通常体现在图纸上,如零件图、装配图等。技术要求不仅包括产品的最终要求,还包括装配要求,如零件的装配顺序、装配注意事项等。
有些技术要求可能直接参照企业标准甚至行业标准,比如金属表面保护,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在准备审核时,了解技术要求通常是最大的工作量,审核员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图纸和标准。
(3)用户投诉
通过了解用户的投诉,可以发现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在审核中予以关注。
这里的“用户”既包括内部用户,如产品审核员,也包括外部用户,即产品的真实用户。
比如售后统计显示,有很多车主投诉天窗漏雨,所以我们可以在工艺审核时重点关注天窗的装配工艺。
(4)过程审计问卷
在准备审核的时候,可以将上面提到的监管要求、技术要求、用户投诉记录在一个表格里,避免遗漏,审核的时候逐项核对表格,这样审核才会变得有序。
在正式实施审核之前,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第一次会议。
俗话说“生活需要仪式感”。第一次会议使过程审核更具礼仪性。
第一次见面不需要很长,只要15到20分钟。
第一次会议的与会者主要是被审计部门的领导和审计协调员。
那么第一次见面要介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黄小姐的建议如下:
(1)介绍审计团队
介绍本次审计的审计人员是谁,建议由审判长和助理法官共同进行审计。
(2)介绍审计的目的。
介绍本次审核的目的,如评估潜在供应商,批前批准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定期审核批生产过程等。
(3)介绍审核进度。
介绍每日审核区域,每日问题沟通会的时间,上次会议的时间等。,以便被审计方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做出相应的评委会安排。
(4)介绍评审团团队。
介绍相关部门的评审员,同时感谢被审核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五)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还可以考虑对被审核部门提出要求,比如一周内对纠正措施的反馈。还可以介绍后续复查的方案等等。具体审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最后,还可以请领导做总结发言。
(6)过程审核通知
如果过程审核的频率比较高,被审核方对审核过程非常清楚,那么可以考虑用过程审核通知代替第一次会议。毕竟召集这么多协调人和相关部门领导开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结论:
召开过程审核的第一次会议,可以让审核显得正式,也可以让被审核方感到紧张,让被审核方更好地配合审核。
第一次会议后,审核正式开始。
在上一篇文章中,黄啸先生介绍了审计准备的重要性。如果做了充分的审核准备,那么审核可以根据审核准备的内容逐步进行。
当然,一些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可能不会花很多时间准备审计,因为VDA6.3问卷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清楚了,他们在审计时自然可以触手可及。
实施审计时需要注意的要点是什么?黄老师认为有以下几点:
任何被别人指出的人都会有些抵触。所以在审核中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冷静地告诉被审核方具体是什么问题,违反了哪个标准,或者VDA6.3中的哪个问题,尽力说服被审核方。
审核时,建议随身携带一份VDA6.3问卷,向被审核方说明审核问题违反了哪个VDA6.3要求,同时促进被审核方对VDA6.3的理解。
提问的时候不要说“我觉得这是问题”或者“我觉得这是问题”,因为太主观了,问问题一定要有理有据。
提问时一定要当场跟陪审团澄清问题是什么,而不是事后告诉陪审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每天审计结束,可以花一点时间召开总结会,和被审计方一起梳理当天发现的所有问题。
如果审计过程中发现严重问题,可以考虑停产,或者让被审计方制定应急措施。
发现问题时,被审核方可向审核员申辩,应礼貌拒绝。
审计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由于这个原因,黄啸先生无法一一给出建议,审计人员需要随机应变。新审计人员往往很难做好信息资源的审计工作,但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真正困难的事情。如果重复次数多,失败次数多,自然就不难了。
最后分享一个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分享的小故事。曾教授在国外的时候,一个外国人问他什么是“神奇的力量”。一句话没说,他找了一盘花生和一双筷子让老外夹,老外一个一个的掉了。曾教授拿起筷子,把花生一颗颗放进嘴里,说:“这就是神奇的力量。”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神奇的力量。多重复几次,自然会有魔力。流程审核不也是这样吗?
审核后,有必要对被审核过程的过程能力进行评估。
(1)过程审核问题清单
审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理成问题清单。下图是黄啸先生列出的问题清单,供大家参考。
描述问题时,最好写清楚标准要求什么,实际情况是什么,这样问题的描述才会更合理。
描述完问题后,判断问题是否不符合VDA6.3的要求,并在列表中填写VDA6.3问题的数量。
根据问题不符合VDA6.3要求的程度,对问题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图所示。
(2)vda 6.3题评分
列出问题清单后,您可能会发现有许多审计问题不符合VDA6.3问题的要求。此时,将这些审核问题的最低分数作为VDA6.3问题的分数。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的示例。
您可能还会发现,有些VDA6.3问题没有审计问题。这时VDA6.3的题可以打10分,也可以不评题。这时的分数是nb(nichtbeverten的德语缩写,意思是没有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说明不评价的原因。此外,在评估过程要素、子要素或过程步骤时,必须获得至少三分之二的问题。
(3)符合率的计算
完成VDA6.3题的评分后,接下来可以计算被审核流程的符合率。下图中,黄啸先生举了一个计算符合率的例子。当然,计算符合率有很多注意事项。之后,黄啸先生会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话题。
(4)质量等级的评定
当计算符合率时,可以根据符合率评估质量等级。评估方法如下图所示。
(5)降低法规
如果触发了某些条件,质量等级需要降级,降级规则如下图所示。
摘要
评价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1)点的评价审核题具体不符合VDA6.3的要求,以及评价审核题的评分,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让评价更准确。稍后,黄啸先生将带领你进行一些特殊的训练。
不同的审核员在评价同一个过程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就像不同的考官在看同一篇作文时给出的分数可能不同一样。曾国藩写给弟弟的家书上说:“盖房子,只有与武文交好的人,没有文家陪葬。”意味着在考试领域,只有难看的文章险胜,从来没有好的文章被埋没。这是一定的道理。其实好的流程也是如此,肯定能得到审计人员的好评价。
评估完成后,下一步是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展示审核结果。
最后一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向被审核方领导展示过程的质量状况,因此必须邀请被审核方领导参加。最后一次会议不必太长,报告应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那么最后一次会议应该展示什么呢?黄啸老师的建议如下:
(1)各工艺要素和工艺步骤的符合率和质量等级
(2)P6子元素的符合率和薄弱环节
对于符合率低的子元素,最好说明原因。
(3)每个流程步骤中的问题数量
比较每个流程步骤的问题数量,问题多的流程步骤负责人会觉得压力更大。
(4)各责任部门的问题数量
比较每个责任部门的问题数量,问题多的责任部门压力会更大。
(5)总结优缺点。
审计过程的优势仍然值得肯定。指出不足,明确未来优化方向。
(6)关键问题
你可以选择三五个典型的关键问题来介绍。在介绍重点问题时,最好附上能给人视觉冲击的问题照片,给被审计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7)审核结果会签。
被审核部门领导会签审核结果,以示对审核结果的认可。
(8)领导总结发言
会议结束时,领导作了总结发言,并对今后的工作作了指示。
总结:
通过总结会,领导可以对过程的质量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达到总结会的目的。如果过程的质量状况比较差,总结会的演示就能触动领导的心,这将是一次成功的结果演示。
最后一次会议结束,是不是意味着审核结束了?当然不是!最后一次会议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后续工作,就是收集被审计政策对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制定的整改措施,定期回顾问题的整改情况。
根据黄啸先生的经验,被审计的政策往往存在原因分析不完整、措施肤浅的现象。因此,审核员必须仔细阅读被审核方反馈的问题原因和纠正措施,当发现这些现象时,必须要求被审核方再次给出反馈。
整改措施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在下图中,黄啸先生举了一个例子。
被审核方制定的措施往往只停留在“纠正”的层面,少数会制定“纠正措施”,只有少数会制定“预防措施”。如果只做“修正”,提高工艺质量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审核员应要求被审核方至少尽可能多地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接下来,黄啸先生会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收集措施后,审核员应定期审查问题的整改情况,并将整改情况分发给领导。如果发现有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要及时升级。
摘要
发现问题只是发现财富,解决问题才能获得财富,但只有智慧企业才能做到后者。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难。作为过程审核员,一定不能止步于发现问题,而要帮助被审方解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来源:黄啸老师谈过程回顾/黄啸老师
IATF16949-2016版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标准培训包
VDA6.3-2016过程审核培训材料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