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对文化最好的解释)
大家好,这里是小波读书。今天看到有人问“什么是文化?”。事实上,我们经常谈论“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但很少想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在百度百科上查一下这两个词的解释,其实都是模糊或者接近的,但是文明和文化是一样的吗?当然有区别。
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先生谈东西方文化》一书中对的这两个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两个词在英语词典中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文化”和“文明”都意味着文明和文化,但在汉语中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
首先,从词源上看,文化有“培养”和“种植”的含义;文明“文明”来源于“民间”,有不同的词源和差异。
其次,从反面来看,“文化”的反面是无知,无知主要指思想、精神、意识层面,相对隐蔽。比如我们常说某个人“没文化”,大概意思就是这个人素质不高,品德不好,但是你看不出来。“文明”的反面是野蛮。文明和野蛮其实都是行为,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某某不文明”,比如公交车上不让座、不遵守规则、不排队等,都是不文明的行为。
当然,这是狭义的,而“文化”代表着某种隐藏的、内在的、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和意识的东西。“文明”代表了一个明确的、外在的、物质的和行为的层面。
但从广义上讲,文化其实包括文明。季羡林老师说,广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类自身的劳动,它包括一切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积极的东西。比如相对晦涩的汉字、语言、神话传说、民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比如青铜瓷器、四大发明、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得见摸得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创造的有意义的东西,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叫文化。
季羡林老师说,西方人常说“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等等。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7000年来创造的文化分为23种文明,但在中国,我们应该用“文化”而不是“文明”。现在我们天天说弘扬中华文化,但是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搞混了。
季羡林老师说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质部分、心物结合、心的部分。这个怎么理解?材料部分其实很好。我们可以看到感性的东西,比如中国的书画、艺术品、瓷器制品,这些都是物质部分。心物结合部分是指自然与社会、社会组织系统等理论。心的部分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指的是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等。这是心的部分,比如我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法”,都是心的部分,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三个层次,从物到心,从外到内,从外到内。
此外,季羡林先生将世界文化体系分为四大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美文化。前三种也叫:东方文化,后一种叫“西方文化”。其中,日本、韩国、朝鲜、越南都属于中国文化圈,从希伯来到现在的穆斯林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圈。印度自成体系,以佛教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从古希腊到今天的欧美,可以称之为欧美文化,或者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
季羡林老师说,文化上除了物质与心灵和事物的结合,其实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东方文化更注重综合。什么是分析?什么是整合?简而言之,分析意味着“一分为二”,更擅长逻辑分析,哲学上更理性,强调个体或部分;而融合就是“合二为一”。更多强调总结归纳。哲学上讲,比较实证,强调整体和大局。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思维全面。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整体概念和普遍关系。用一个流行的词来说,它意味着既能看到树木,又能看到森林。
西方分析的特点是:分析思维,抓住物质,一路分析到基本粒子。还能再分吗?在这里,科学界和哲学界的意见有分歧。一派主张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另一派主张物质是有限的。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这种分析思维模式是只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用医学来类比,就是头痛药,治疗脚痛,而中医注重的是一般调理,不是靶向用药。
今天关于“文化”讲了这么多。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推荐你读读季羡林的《谈东西方文化》。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们的下一篇文章《小广播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