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正月十五看花灯的习俗(元宵节看花灯)

元宵节看灯笼(正月十五看灯笼的习俗)说到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很多人的口水估计都下来了:元宵节当然是吃元宵啦!等等,先别急着吃。元宵节有很多习俗。在端碗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祖先留下的这些传统。

事实上,元宵节在美食“元宵节”出现之前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了,最早的节日习俗是点灯笼看灯笼。据记载,早在汉代,正月十五烧灯笼是一种流传很广的习俗,其起源可能与佛教信仰的兴起有关。慢慢地,宗教燃灯演变成民间庆祝的一种形式,全民欢庆的“元宵节”出现了。根据《新唐书》,唐朝的元宵节已经很热闹了。不仅元宵节宵禁开放,而且官员和人民一起庆祝,每天都在前后庆祝。到了宋代,元宵节向后延长了两天,变成了五天。明朝的元宵节更加盛大,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成为一个纪念日。

元宵节的灯不是普通的灯。它们经常被制成各种形状。其中有大有小,小的拼尽全力,大的造型奇奇怪怪,令人目不暇接。南宋人对甘淳岁时元宵的细心记录记载:“元宵两鼓,优于小年,幸宣德门观鳌山。”那些拉着战车的人正在后退观看。山灯有成千上万种。“也就是说,在元宵节的晚上,皇帝自己出来在一辆小小的车上看灯。灯堆成了一块大石头的形状,像一座小山,所以被称为“鳌山”。鳌山有数百种灯。难怪皇帝也感兴趣。

人们一边看灯,一边想解开灯笼上的谜语。周觅的《武林外传》记载了当时灯谜的盛况:“用丝灯笼写诗,嘲笑石符,画人物,藏暗语,用老北京占卜戏弄行人。元宵节,帝都没有夜晚。春晚元宵节,各种戏。灯里的奇书,映在烛火里,列在通衢,让人猜想;所以叫谜语。”原来当时的灯谜都是写在丝制的灯笼上,挂在街上人来人往的地方。在灯笼里面点上蜡烛,谜语就会有一个明亮的背景,这一点特别引人注目。

除了看灯,元宵节还有很多其他娱乐活动,包括舞狮、踩高跷、划船等。在北京地区,女性仍有“走百病”的习俗。据明代刘东、余义正《地景微春田》记载,当时的元宵节,妇女们穿着白绫衫,晚上三五成群地游行,看到桥就走过去,以为这样可以消除腰腿病,保持健康。

至于吃元宵,大概是宋代才兴起的习俗。信息网起初,这种做成圆形,煮熟后漂浮在水面上的食物被形象地称为“浮饺”,因为“元”和“元宵”的谐音,到了明代,它逐渐成为“元宵”的别称。今天北方元宵在元宵节吃,南方汤圆吃多了。虽然两种食物有一些区别,但都有团圆的意思,都寄托着人们合家团圆、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