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相信未来赏析)

《相信未来》赏析(食指读诗《相信未来》)

诗人北岛受到作者的尊重,除了用文字和诗歌战斗的毅力和毅力,这是他面对历史的一面。

比如“朦胧诗”并不是早上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情色歌词的反拨作用,受到包括意象派诗歌在内的外国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文革时期地下或民间诗歌的引领和滋养等等。

食指是一位填补历史空白的优秀民间诗人空——他影响的不仅仅是整个知青群体,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城市的人,比如北岛、顾城(与《朦胧诗》中的其他诗人相比,顾城相对年轻,12岁那年,他把父亲送到部队农场养猪几年后又回到城市,在街道服务社工作了相当长的时间)。

北岛康介显然很重视食指。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例子,可能是他在2014年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其实选了食指的两首诗,你出发的时候,这是4: 08的北京。我们要知道,在这本选本中选出的55位外国诗人中,只有15位是两首诗,其余的都是一首。中国30位诗人中,只有一位是两首诗——食指,其他都是一首诗。

自然,这是一种慎重选择家庭的态度。它还显示了食指的额外重量。

说到儿童诗,我不妨多说几句。这本书无疑是及时的,孩子们确实需要这样一部诗集。选诗后面附录的《中外诗名对照表》很有特色,也很有必要。尤其是北岛,作为一个编辑,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年轻诗人的食指

我只需要提醒大家,这本诗集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不仅有些诗杂、偏、泛,而且还远远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了更严重的错误。比如本书第145页介绍诗人朵朵时,就把他和台湾诗人马飞混为一谈,给了朵朵马飞的《在风城》、《白马集》等诗。

我怀疑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北岛更多的是一个幌子,具体的选编事宜由别人操作。据我所知,北岛严谨敬业,类似的错误难以想象,也不太可能发生。

食指和他的《相信未来》

1948年出生的食指,原名郭鲁生,祖籍山东。我去了农村,当了工人,还参军了。曾因强烈刺激而患上精神分裂症。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年)、《食指与黑大春现代抒情诗集》(1993年)、《诗歌探索宝库》食指卷(1998年,林莽、刘富春选编)、《食指诗》(2000年)等。

食指的诗《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随后以手稿的形式在各地知青群体中广泛流传。十几年后,这首名为《郭鲁生》的诗作为《我最后的北京》(又名《4: 08北京》)的“外一首”正式发表在《诗刊》(1981年1月)上。

《诗歌杂志》,1981年第1期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抓住我的炉子时,

灰烬中的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

我仍然固执地铺下失望的灰烬,

满怀希望地写: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色葡萄在深秋变成露珠,

就像失恋的泪珠滚落,

我仍然固执地用带露水的枯藤,

写在荒凉的土地上:相信未来。

我想用我的手指-海浪冲向地平线,

我想用我的手掌——大海托着太阳,

闪烁着黎明的巨笔,

用孩子的笔写: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信未来,

我相信未来人的眼睛;

她有扫去历史尘埃的睫毛,

她有能看透时间篇章的学生。

不管人们如何看待我们腐烂的肉体-

那些失落的忧郁,失败的痛苦,

令人感动的泪水,深深的同情,

或者轻蔑的微笑和苦涩的嘲笑;

我坚信人们对我们的脊椎感兴趣-

无数的探索,迷失的道路,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是的,我在焦急地等待人们的评价。

朋友,坚信未来,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青春,

相信未来,热爱生活。

郭鲁生,1968

诗歌杂志,1981年1月

诗人的食指

食指显然已经成为百年新诗《相信未来》的经典之作,虽然慷慨激昂,三叹三唱,九死无悔,但顾名思义,含义简单,没有太多渲染和萌动的空间——女诗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诗《理想使痛苦发光》(舒婷的《鸢尾花伴歌唱》),所以,食指这首诗的内涵也差不多。

除了语气上的执拗和坚毅(由“依然执拗”“依然执拗中带着希望”“坚信”“坚信”等词映衬)和巨大的气势之外,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拟人手法——”...蜘蛛网无情地抓住了我的“火炉”...灰烬的烟雾叹息着贫穷。手指像海浪冲向地平线,手掌像大海托着太阳,黎明像巨大的笔,失落的惆怅和失败的痛苦像我们腐烂的肉身,无数的探索、迷失的道路、失败和成功像我们在中的棘刺...它们有力而自然。

因为《相信未来》这首诗在正式出版之前,在辰光以手稿的形式存在了大约13年,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在收集各种选集时,它表现出一种略有不同的外观。与1981年出版的《诗刊》正式版我称之为“简易版”相比,更受欢迎的版本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食指的诗》(2000)版为代表的“范蠡版”。

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节和第二节。《诗品简本》只有每首诗的第一句是“当”,而人民文学出版社范蠡版则是每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当”——第二句还用了“当我的花依偎着别人的感情”而不是“一串信息资源像失恋的眼泪一样滚下来”,一个意思变成了两个意思(摘自《诗品简本

此外,第一节最后一句“带着希望写作:相信未来”,在“范蠡版”中改为“带着美丽的雪花写作:相信未来”。虽然听起来更好听,看起来更醒目,但在逻辑上有所欠缺——整首诗都是长盛不衰的灶台和被灶台烧过的灰烬的凄凉景观,所以在铺好的“灰烬”上满怀希望地书写(无论用什么作为书写工具)是合乎逻辑的;突如其来的“美丽雪花”难免突兀,与灰烬格格不入。既不是“充满希望”的写作心态,也不是下文所说的写作的“儿童笔体”或“笔筒”。

诗人的食指

第三节的区别比较小:一是“简版”第一句中的“浪”被“浪沥”所代替,更加雄壮得体;一是“简易版”第二句中的“hold”字改为“hold”,改动不大;《简易版》第三句中的“巨大的笔筒”换成了“温暖美丽的笔筒”,大概是为了更好地匹配黎明的属性——但其实还不如写“巨大华丽的笔筒”,因为黎明作为早晨的阳光不一定是温暖的,但一定是巨大华丽的。

倒数第二节也略有不同。《诗刊·简约版》倒数第二首诗段第三句“相信青春战胜死亡”这句话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范蠡版“相信青春战胜死亡”所代替(有的版本写的是“青春”),感觉“青春”真的没有“青春”那么轻松自然。

诗人的食指

《简易版诗刊》倒数第二首诗段第三句是“一定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人民文学出版社范蠡版在“客观”一词前加了“热情”二字,意思是“一定会对热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号在“热情”二字后明显掉了)。我觉得“热情”这个词属于燕文,意义不大。

当然,网上流传的其他版本也有其他的不同或变化。比如第二节第一句中的“紫葡萄”一词写成“葡萄”,似乎更适合“范蠡版”第二句中的“花”一词,但没有“紫葡萄”那么有味道。把第二节第三句的“凝”写成“凝霜”,增添了一份苍凉感;在第三节的第二句中写“保持”或“保持”为“保持”。感觉强化了动态感,更适合第二句中的“羊群”这个词。

但最具争议的写作方式是在第三节的第二句中写“手掌”这个词“我要用我的手掌——托住(或“托住”或“托起”)太阳的大海”作为“手的支撑物”——”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诗集主编谢冕

之所以把“掌”字写成“手托”,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或不支持“掌”与“海托太阳”的隐喻关系,而是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手(手掌)托起“海托太阳”。问题是,如果是真的,不管两者之间的隐喻关系是否成立,光靠人的手掌怎么能支撑起支撑太阳的浩瀚海洋?

最重要的是,如果用手(手掌)托起大海,会用什么托起(或摇摆)曙光的笔杆?可见,把“掌”写成“手撑”是一种想当然的太勉强。

诗人晚年的食指

原微信公众号“博雅理想国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