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今天终于有了结果(荀子人性本恶)

荀子的人性本恶(人性是善还是恶?我今天终于得到结果了)

儒家文化以孔子为指导,由弟子不断发展,影响了中国近2500年的完整思想体系。今天,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一个民族的印记。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位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他们可以自圆其说。今天,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生活是善是恶。

这两位思想家是荀子和孟子。

两个答案是:人性本恶,人性本善。

以前我心胸狭窄,认为善恶是对立的,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只能有一面一样。但是,世事变迁之后,我渐渐明白,其实孟子、荀子的言论是正确的,只是我们不理解罢了。

首先,荀子的人性是恶的:

荀子在《性恶论》中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了人性。他说,因为人的感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欲望是人已经拥有的东西。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类必然会陷入混乱。

其中,他用弯曲的木头烤固定使之变直,用钝的物体磨利使之比人,说我们已经有了无限的贪欲,需要后天的修正才能知道羞耻和礼仪。

荀子关注的是自然字“田字”,它代表的是出生时就拥有和固定的东西,比如听觉和视觉,这是学不到的。统治阶级为了防止人们作恶,有教化的观念,使人们懂得敬畏,分清财产,懂得公私观念。

从荀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子把人获取物品的本能视为恶欲的根源,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一定程度的获得是好的,过度的掠夺是坏的,人天生没有过度。所以需要教育和法律来约束人。

荀子关于欲望程度的问题,类似于圣雄甘地的说法: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却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婪。

从人类的客观角度来看,欲望的无限性从何而来?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简短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里的“合适”二字,其实是人类无尽欲望的根源。

“合适”的解释不是中庸,而是合适。当时间流逝到古代,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足够的食物。因为当时食物匮乏,为了生存,整个人类的观念都比较饥饿,并没有“食物充足,无需采集”的观念。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荀子把人性的恶推到了欲望的无限性,其实他把人解剖回了自己的兽性,因为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还是逃脱不了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兽性。

动物的性欲是没有极限的,这一点可以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书中的中得到证明。书中提到,现代人除了个人养生之外,还爱吃炸鸡、烧烤等高热量食物,其实是因为在石器时代,人们渴望热量。一旦看到成熟的苹果,就要赶紧吃掉,不然会被后人吃掉。

怕食物消失,即使吃饱了也要赶紧吃。

在这里吃饭体现了过度的欲望,但这不就是生存的生存吗?

综上所述,荀子的性恶论以人的动物性为基础,从最根本的“先天”出发,注重一种物质性。那么孟子学说的立足点是什么呢?

人性的善,即使在水下——孟子

孟子在解释人性本善时,把中的人性比作水,水往低处流。他类比各地的人都是善的,所以人性是善的,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会作恶。以此类推,经过刻意压迫,水就会倒流,得出人在一定情况下会做坏事,这是形势使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把人性的善作为一个方向,把人的恶提炼为一种情况。

这有点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一句话:“好东西如水,水对万物皆有好处,不争。”因此,要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就要从水的特性入手。

我们知道,一片土地长时间没有水,就会变成沙漠。变成沙漠后,即使被大雨打湿,地面也会因为保不住水而回归沙漠。

另一方面,在早期被雨水滋润的土地上,长期的雨水会堆积成一个水湖,地面会是绿色的。突然,如果长时间不下雨,湖水的水位就会下降,森林中的树木就会减缓生长速度。然而,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可以抵抗沙漠同样长的时间,并保持美丽。

这只是雨的顺序,但事实证明,一个是森林,另一个是沙漠。为什么呢?

因为水不仅代表物质,也是一种能量。水滋养地球,使地球变得更强大,反馈水蒸气的蒸发,形成良性循环。山更绿了,水可以留得更多。

救命,举一个生活中非常流行的例子:

你想要温暖和鼓励,但是因为感情受挫,暂时不想要“人”的陪伴,所以养了一只狗。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狗身上。久而久之,狗狗用它的努力逗你笑,向你撒娇,重拾你对生活的信心,勇敢地面对异性朋友。

然后,这个时候回头看,你最初对狗狗的好,就像是水对大地最初的滋润,会让双方都有更好的结果。以同理心和相互温暖理解他人的苦难,是性善的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善是互相传递的,那么一开始传递善的起点在哪里呢?

水是活跃的,但人有根。

人性最初的美好,其实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养育。父母给孩子生命,与他们分享稀缺的食物。因此,人们在知道获得食物的困难后,会有一种感激之情。除了其他人,这也可以从乌鸦的反馈中看出。

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其实我们更多能看到的是把人放在一个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更贴切于“仁”字——两个人的关系。

通过非孤独的社会性,人被置于一定的关系中,无论是母亲和孩子,亲戚和朋友,老师和学生等等。这里的善强调一种联系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孟子性善的立足点是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补性、规避风险的善。

现在把两者放在一起,一个立足点是动物性,另一个是社会性。显然,双方并不构成矛盾。

就像一个人说这座桥真的很美,一个人说这座桥真的很长。美与长不构成矛盾,但美与不美可以引出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对桥是否满意。

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成长,自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说荀子和孟子的观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平衡人性的砝码。

从事物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一是保证自己的生存没有后顾之忧,体现兽性,慷慨解囊,一面可以支持每一个陷入困境的一方,让善的力量源源不断,稳定社会和谐,凸显社会性;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这是基于掠夺性的动物性。虽然成千上万的人走了,但他们不遗余力地保卫家园,这是善于催人发财的勇气。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侵犯自然,却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生活水平,更容易生存,封山育林,停耕禁牧,使人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

其实,无论是荀子性恶的动物性,还是孟子性善的社会性,我们都不应该偏执于一面,而应该明白人性中的两面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没有动物性,人就无法生存。没有社会性,人、人、自然都活不了多久,也活不了多久。

人性善恶的真实情况是共享同一平衡,共同指导人生的实践行为,也就是说人性中根本没有善恶之分,荀子和孟子的学说都是同根同源,但双方侧重点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