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分析(三种情境)
有人认为情感教学类似于语言和写作中的范畴。这表现在,比如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不仅要分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自己的情感。但数学教学相对不那么明确,即似乎更注重技能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学目标中是否没有情感目标?培养综合数学素养不需要情感投入吗?答案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好这“三种情绪”也是学科的内在要求。
一、了解学生所处的“学习情境”分析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课堂准备阶段考虑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什么。一方面,这是因为教师认为自己要教的东西是具体明确的;另一方面,认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直接的进行教学。事实上,关于“教什么”的定义有很多争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界定这种内涵和外延呢?不可否认,教学要教给学生尚未掌握的东西,即教学内容要指向学生的需求,而不是完全依赖课本或数学老师的经验。基于此,我们要充分掌握学习情况,知道学生站在哪里,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立场,才能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种“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日历的内容来发现和区分大小月份,并根据2月份观察到的天数来学习正常年份和闰年。最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的现实中,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用“陌生又熟悉”来形容。熟悉是因为像日期和日历这样的概念总是存在于生活中,而陌生是对特定日期和年份的感知。考虑到这种情况,选择了一名天才学生、一名中学生和一名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一对一的交谈,了解了他们对自己生日、国家节日、月份和月份的认知。结果表明,学生们对这些应该在我们头脑中使用的概念模棱两可。那么,针对这种“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既要认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搞清楚他们心目中的“空白”。
二、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活的数学要有语言表达的生命力。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情感的培养。那么,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就要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体验,让他们更倾向于自我认知的建构,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良好的情境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各科。由于数学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设置情境无疑可以使相应的数学现象和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个框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我们在学习“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观察物体”的部分时,就可以看到善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可以清晰明了地区分前、后、左、右所指的内容,但对于隐含的“相对”思维,课前需要准备的部分是明确的,即学生头脑中要有“相对”的准备,就像前面或后面一样,是相对参照物的前面和后面,同样,左、右也是保留的。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行这种构建后,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观察校门的画面,并询问哪个是在校门拍摄的,哪个是在学校内部拍摄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校门看到不同的场景?”然后,介绍学生对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不同形状物体的思考。选择这种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基于情感目标的课堂“共情”
移情的实现可以说是课堂教学高级形式的体现。在三维目标的设置上,教学情感目标无疑更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从情感目标的角度,指向与生活实际的融合。那么,课堂上“同理心”的完善,就会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问题也会相应地变成学生的生活问题。基于这种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得到培养,也是塑造其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共情。比如在研究《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情感目标的课堂上的“共情”是如何体现的。
可能性,说白了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更直观的教学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在这部分学习中,不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计算方法有多先进、多科学,而是旨在通过让学生思考实验结果,感受实验操作中简单的随机现象,逐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根据这一情感目标,这门数学课的定位倾向于游戏教学。那么,组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乐趣,就是课堂上“同理心”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证明。
总而言之,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需要这三种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学习情感的前提下,设置好教学情境,从而致力于实现数学教学的课堂共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