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只有三个,落后于印度),是什么让我们大而不强?)
诺贝尔奖是各种奖项中的明珠。该奖项自设立以来,能够获得这一荣誉的人寥寥无几,而且都是各行各业不可多得的人才。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的指标,其背后是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等综合实力的竞争。
今天,中国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是杨振宁、莫言和屠呦呦。这三个人代表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值得我们整个民族骄傲。然而,中国的获奖者人数明显低于整个人口。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偶然还是必然?在未来的科技文化竞争中,以我们的体制机制,能否再次培养出新的赢家?
诺贝尔奖
三个“赢家”
杨振宁是三人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人。他出生于安徽合肥,拥有众多的职位和头衔。他在物理学上最大的成就是他的杨-米尔斯方程,这个方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但是在物理学领域却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是一个可以“提高整个物理学的高度”的理论。
因此,有人形容它是继20世纪的爱因斯坦、费米之后,第三位知识全面、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全才”。
在所有中国人中,杨振宁也是当代最知名的科学家之一,有“中国之光”的美誉。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实现了他的夙愿。同时,他还成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大提高了我国物理学的研究水平。
杨振宁
莫言是另一条赛道的赢家。原名关,山东高密人。他以《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作品,将思乡、怨恨的复杂情感发挥到极致,是寻根文学的集大成者。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指出,莫言“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与魔幻现实主义融为一体”。
近年来,被提及最多的无疑是屠呦呦。她出生于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她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多年。2011年,她带领研究团队发明开发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这是疟疾控制研究的重大进展。
青蒿素是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有效药物,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2015年10月,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屠呦呦因这一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莫言
大而不强的现状
自然,中国人的内心对同胞的获奖感到极度兴奋。但是当我们兴奋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中,美国以38个8位获奖者排名世界第一。
英国和德国紧随其后,有100多名获胜者。就连我们的邻居日本也创下了27项大奖的记录。就连我们鄙视的印度也在我们前面。
如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国之一。对高精度人才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技术实力日益增强,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早在2016年,中国的论文数量就位居世界第一。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顶尖领域缺乏统治力,长期缺乏“诺贝尔级”人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利用半导体芯片对中兴、华为等在华企业实施制裁,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虽然我们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但由于顶级芯片架构师严重短缺,我们一直无法大规模生产5nm以下的芯片。虽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许多行业的“头头”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人才短缺的缺点日益明显。我们今天“大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
芯片
标准化批量生产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招聘条件方面,用人单位会卡一些莫名其妙的指标,比如985、211,或者四六级。招聘女员工的时候,一定要结婚生子,甚至有身高和长相的要求。
如果这些指标和工作有关,也没关系,但大部分都无法实现。我知道很多中资企业,完全从事国内市场和业务,但是要求求职者有英语等级考试证书。
其实这不是用人单位的错,我们的社会也不是在追求“标准化”。面对学生,用分数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面对运动员,身高和体重是用来衡量差异的;面对求职者,他们依靠学历证书区别对待。
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打造符合社会要求的“标准件”,但对不符合标准的人却非常不友好。即使你有非凡的天赋,你也会被这个系统判定为“有缺陷”。武磊,当今中国最有价值的足球运动员,有“吴”的绰号。年轻时因为身体素质不达标被江苏足协开除出队。多亏了徐根宝的求情,他才得以留队。
武磊
曾经有个笑话,说梅西、马拉多纳这样的天才运动员,如果出生在中国,就别提进国家队了。以他们的身高,应该庆幸自己是业余队的。
其实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事实。不仅仅是足球,延伸到各个行业的其他各种运动,都有这样的问题。很多成功的科学巨擘和文学名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偏科”,但如果被判定为失败,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无异于“毁花”、“埋才”。
有一定特长的人,“偏科”几乎是必然的。想象一个有物理天赋的人。很有可能他会因为中英文的失败而失去深造的机会,最后甚至找不到工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或许是迫于生计,都在送快递,扛砖头,不得不说这是国难。
迭戈·马拉多纳
这所学校追求完美
社会设定了这样的标准,学校却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屈从和迎合,造成了恶性循环。
学校里的教授苦于各种职称评定的硬性标准,绞尽脑汁写论文做项目。学生们也厌倦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了拿到证书,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自己不感兴趣或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一些“无用的工作”完成后,岁月早已虚度,大量的精力流失,最好的青春也浪费了。
在高校,“就业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术科研只能屈居第二。在专业选择上,“轻松就业”、“快钱”成为唯一标准,而金融、律师等行业成为“香饽饽”,而需要“坐冷板凳”的专业相对被忽视,充分暴露了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
雇用
为了应付各方面的“标准”,大家都变得肆无忌惮。从考试作弊到学术造假,一切都成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
无奈的社会现实让很多人放弃了诗和距离,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一二线城市几千万的房价,可能就是一个人半条命收入的总和。为了有个栖身之所,我们借了很多钱,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提前消耗了我们的未来。只是为了“生存”,我们要尽力而为,更不要过体面的生活,大胆创造。
一些学业有成、生活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工作之余都被生活磨掉了,承受了各种压力,只能选择当“五桶米”。
学术研究
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强大枪炮下,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完全丧失,于是走上了一条延续200年的“学习之路”。我们希望通过“引进来”治好国家的病,同时迅速走上民族自强之路。
西方的英美,后来崛起的日本和苏联,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似乎缺乏一些耐心。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后来的变法维新,甚至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目的,那就是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在当时,实现民族自强确实是当务之急,但过度使用武力会带来许多“后遗症”。不能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简单提出空一个肤浅的改革措施,注定是空中间的城堡,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1911年的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讲过要赶上英国多少年,要赶上美国多少年。结果,我们失败了。反而助长了社会的浮躁。改革开放后,在金钱利益的冲击下,人们在对金钱和商品的痴迷下更加迷失了自我。
“拜金主义”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我们大胆地表达对金钱的渴望和敬仰。坐在宝马里哭,而不是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一切都与金钱挂钩,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变得短视。
难怪有专家学者警告说,当一个国家的精英人才都去了金融业,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必然堪忧。
才能
民国模特
有专家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的学术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现在的教授学者还是比不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成功。当时政府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从未放过。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宪法》明确规定,教育、科学和文化经费不低于中央预算总额的15%。
省政府不应低于25%,市县一级的数字是35%。然而,中国现在的教育投资仅勉强超过GDP的4%,与当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根据《大学教师资格条例》的相关规定,民国教授的待遇也相当高。教授月薪400-600大洋,副教授月薪260-400大洋。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与此同时,上海产业工人的月薪只有15元。就连像县长这样的家长,一月份的收入也只有20元,甚至比当时的小学老师还少。在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倡导教育独立,不受社会和政治的干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学习先进知识”,而不是局限于世俗功利主义。
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认为,实践知识的价值远高于书本。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了一系列硕士人才,奠定了许多学术体系的基础。在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杨震、王宁、李政道、李远哲和崔琦都是在民国的学术体系中成长起来的。
张伯苓
希望?失望?
整个社会的短视和浮躁造就了我们的性格,教育制度对世俗的妥协造就了我们的性格,现实的压力让我们逐渐迷失自我。我们或许能培养出应试技能最多的“打工人”,但却无法造就出能独当一面的“一代大师”。
中国古代人曾说,“忠妻”,所谓“守”,是一种执着,抛弃世俗虚荣的诱惑,甘愿孤独地坐在冷板凳上,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也许经历着无人问津的“十年寒窗”,但最终会有“名利双收”。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没有任何犯错的余地。如果全社会从痛苦的经历中学习,进行深刻的自省和自我更新,摒弃浮躁和功利的心态,着眼长远,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那么必然会有更好的结果。
国际竞赛
根据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黄种人的智商是所有成年人种中最好的。我们有最优秀的人才,只要我们给它适当的引导,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