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简介(云南独龙族在哪里)
独龙族,总人口7426人(2000年),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流域,南北长约150公里。东岸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党力卡山。历史上,独龙族曾被称为“托人”、“托子”等。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根据历史上自称的“独龙族”被正式命名为独龙族。
独龙族自古就生活在山区,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房屋大多适应山地环境和气候特点,建在独龙江山坡上的小平台和向江面倾斜的小平坝上。一端与山体重叠,另一端竖立在空附近。基础框架柱脚全部埋在地下,稳定可靠。房屋为竹木结构的“干柱”建筑,布局紧凑,防雨通风性能好。
独龙族的传统服饰很简单。男女都露出胳膊,小腿都裹着亚麻打底裤。男子斜穿了一条名为“Yodegrengua”的条纹麻毯,系在胸前。胯部通常用麻绳绑着,下半身围着一块叫做“能布腾”的小麻布。刀在左边,篮子在右边。妇女们用的两条叫“七拉一越瓜”的长麻毯把自己裹在膝盖上,向前包抄。如果你从左向右抄,用绳子把它紧紧地绑在腰上。如果你从右向左抄,你可以自由地滑上滑下。通常,衣服是白天做的,被子是晚上做的。男人和女人都散发着,梅绮挂在前面,搭在肩膀上,耳朵围着。过去女性有写字的习惯,独龙语称之为“巴克图”。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文学习俗逐渐被独龙族女子学院所摒弃。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的民族文化、经济等各项建设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独龙乡已经通车,太古里的人们将走出封闭的峡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