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门(武汉大学有几个校门)
持续引起网友关注的武大老牌坊碰撞损毁事件,暂时告一段落。6月8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了一篇关于武汉大学老牌楼被水泥罐车碰撞损坏的文章。
文章称,事发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文物部门三级联动,在武汉大学、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门的配合下,迅速开展文物损毁调查鉴定,及时查明事故原因,启动文物修复工作。经核实,事故驾驶员为图方便绕道行驶,导致车辆油箱顶部与牌楼下沿发生碰撞。驾驶人因过失损坏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下一步,将依法依规处置事故责任人和相关单位,保护修复文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2001年,作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这座牌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媒体报道后,武大老牌楼碰撞损坏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武大有几座牌楼?武昌街路口的老牌楼当时建在校外有什么意义?它的文物有什么价值?如何保护校园文物?6月9日,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员吴晓就上述问题与本报分享了个人观点。
论文:武汉大学历史上有多少牌楼?
吴晓:四个座位。第一座是1931年在十字路口修建的木牌楼,但不幸的是第二年被大风摧毁。第二个是1934年在十字路口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牌楼,一直保存到现在,也就是前几天不幸被车辆撞坏的牌楼,至今已有86年的历史。第三个是1993年沿八一路新建的校门牌楼。2012年因市政工程施工拆除。第四座是2013年拆除的第三座牌楼旧址以北约10米处重建的新牌楼,是武汉大学目前的正门。
综上所述,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曾有四座牌楼刻有“国立武汉大学”的名字,其中第一座(1931年版)和第三座(1993年版)已不复存在,而第二座(1934年版)和第四座(2013年版)一直保存至今。
此外,有意思的是,2005年前后,当时武汉大学设立的独立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也在汤逊湖附近的新校区修建了“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与武汉大学93版牌坊几乎一模一样。2011年,东湖分校正式与母体大学武汉大学脱钩,独立成为武汉东湖学院。牌坊上“国立武汉大学”校名的字体随即改为“武汉东湖学院”。
论文:关于武大老牌坊何时建在武昌街路口,媒体报道众说纷纭。老牌坊真正的“年代”是什么?
吴晓:很遗憾,我没有找到关于“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建在武昌街路口那一年的原始记录。不知道吴达当时的校刊和其他刊物为什么没有留下几句关于学校牌楼的修建、损毁和重建的文字。
然而,1983年,时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系绘图员的沈仲卿先生亲自参与了牌楼的设计,写了一篇题为《过街牌楼考》的短文,全文不足200字,其中明确说明牌楼建于1934年。作为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和当事人,他的回忆应该是可信的。
此外,在珞珈山上长大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代儿子、武大经济系校友、《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皮公亮先生在2012年回忆,在他的印象中,1932年十字路口最早的木牌楼被毁后,学校新建了一座水泥牌楼,“估计是1932年。那时候他还是武大的孩子,一般坐车进城都会经过牌楼,所以每年印象都很深。皮良的这种记忆与沈仲卿的说法基本一致,应该算是可信论。信息网络
还有一点很重要——1937年初,皮公亮的父亲皮宗实调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一家人当时都搬出了罗家山。如果十字路口的武大牌坊是1937年建的,那么皮公亮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看到这个牌坊,也不可能给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1937年的声明显然不可信。
据此,我个人认为,从合理的角度来看,在正常情况下,大学是不会等到牌楼被毁5年后才重建的。结合我自己对我校历史的研究,1932年,武大罗家山新校舍一期建成后,由于当时严重的国家危机和财政拮据,学校的建设资金一度被切断。直到1933年底,武大才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正式启用新校舍二期。因此,从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建设时期分析,最有可能的是1934年重建街道口牌楼。
论文:武昌街路口的老牌楼建在武大外有什么意义?
吴晓:那时候,武昌老城区外面大多是荒野。今天,武昌地区的主干道武罗路-罗瑜路沿线只有一条非常简单的碎石路,但它已经是武昌市区向东的主要通道。当年武汉国立大学在武昌郊区选择新校区时,之前的两个选址方案(洪山和卓刀泉)都靠近这条交通大动脉,但最终都位于罗家山北麓,稍微偏离了这条交通大动脉。为此,为加强罗家山校区与武昌市的交通联系,吴达致信湖北省政府建设厅,拟修建一条从过街路口至罗家山的专用道路,全长1.5公里,被时任校长王世杰命名为“大学路”(现称“罗家山路”)。
因此,在武昌东郊连接主干道的次干道已经贯通的前提下,很明显,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设置牌坊,首先要起到一个“路标”或导向标志的作用,即告诉来到过街路口的路人,只有按照这个牌坊指示的方向拐进大学路,才能到达“国立武汉大学”校区,这是它的主要功能和意义。
说到这里,顺便澄清一个问题。由于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距离武大校园还有一定的距离,长期挂在校园外,之后逐渐被各种城市建筑包围。一般人往往会生出这样的猜想(我自己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这座牌坊和今天的武大校园之间的广大土地,包括全业场和广布屯一带,很可能在过去属于武大。然而,这只是“想当然”的误解。
其实当时的“大学路”是一条市政道路,并不是武汉大学的校园道路,道路两侧的大部分土地一开始并没有划入武汉大学的校园。后来在罗家山新校舍建设过程中,武大校园西南边界从今天的李四光雕像附近逐渐扩大到今天八一路正门附近,随后“大学路”北段被带入校园,但至今为止,至于“大学路”南段,从来都不是武大的“领地”。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条路段才逐渐被各行各业的人开发利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就业领域社区。
论文:武大老牌坊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什么?
吴晓:单纯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这个十字路口的老牌坊可能没有太多的光彩,它现在的周边环境更加混乱。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显然具有极高的象征、纪念和文化价值。
首先,这座诞生于86年前的牌坊,与武大校园内其他同期建成的老建筑一样,见证了国立武汉大学在罗家山的开创性工作,最终将一座荒无人烟的荒山变成了气势恢宏、风景秀丽、享誉世界的现代大学校园,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可谓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此外,牌坊背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也表明了当时武汉大学争创学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的坚定决心和曲折道路。虽然时间过去了,但这六个字并不符合武大今天的学科格局。它代表着发展理念和争创综合性大学的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可以说,它与牌坊正面的“国立武汉大学”的名字相吻合。
论文:您对保护武大老牌坊有什么诉求和建议吗?信息网络
吴晓:对于建筑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作为局外人,我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从一个武汉大学普通校友和武汉市民的身份出发,不妨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长期以来,武汉大学部分校友师生一直建议将过街的老牌楼整体搬到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某个地方,这样更方便妥善保护。从纯感情的角度来看,这种珍惜和爱护我校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愿望和想法,当然值得充分肯定和尊重。然而,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情理上,这样的建议都是不可行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具体规定,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是近代重要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是不可移动的文物。顾名思义,这类文物原则上必须就地保护,且仅限于因某些特殊原因(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无法实施就地保护”的极端情况。)可以实行异地保护。就“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的现状来看,显然离必须搬迁的台阶还很远。
其实任何“文物建筑”的价值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种固有的周边环境一旦被剥离,其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将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当然,武昌街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也是如此。无论我们把它搬到武大校园的什么地方,都会彻底改变其“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性质,使其彻底失去所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更何况这样做会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总之,从兼顾法和事的角度来看,应该让这座86年的牌楼继续留在武昌路口,甚至永远留在那里。至于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妥善保护它,有效整治它的周边环境,大家可以各持己见,博采众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