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鸭形玻璃注是干什么用的(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音符(鸭形玻璃音符是做什么用的)

辽宁省博物馆有一个镇馆之宝叫鸭形玻璃钞,因其鸭嘴形状而得名。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西关营子北岩冯素甫墓。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

鸭形玻璃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造型生动独特,颈长腹鼓,尾细长,稍有残尖。背部用玻璃条贴一对小鸭形三角翅,小腹两侧贴波浪状折线图案模拟脚,腹部底部贴平圆形煎饼玻璃。全身呈淡绿色,半透明。

在古籍中,这种器具被称为“Q”器具,类似于计时的沙漏,通常放置在座位的右侧。没有水时,稍微向前倾斜。倒入少量水后,罐体会稍微立起来。一旦装满水,罐子会突然翻倒,把水倒掉,然后自动恢复,等待再次装满。

它的目的类似于现在的格言,是古代人提醒自己不要自满的容器。清朝皇帝曾让人在紫禁城内装饰祭祀器皿,旨在借助祭祀器皿“空、正、满”的特点,阐释“满损、适度受益、戒盈、戒满”的原则。

祭祀用的器皿一般由青铜、黄金等金属制成,用玻璃制成的鸭形玻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其稀有程度非同一般。

这个墓主人是什么显赫人物,谁有这么珍贵的陪葬品?

据考证,墓主人冯素福是北国少数民族南迁时期北燕王冯巴的弟弟。冯巴时期,冯素福是宰相,是北燕帝国的二把手。他受到了冯巴的高度评价。

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冯素福因病去世,《燕王后记·丧礼·七日来临》。当时,冯巴七次来到冯素福的墓前痛哭,可见他对弟弟的深情。所以,冯素福墓中有珍贵的鸭形玻璃笔记作为陪葬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专家研究,这张鸭形玻璃钞属于钠钙玻璃制品。当时中国还没有掌握钠钙玻璃的制造工艺。这件宝物很可能来自古罗马帝国,通过柔然国的草原通道传入北燕帝国。堪称研究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仪器凭证。由于鸭形玻璃注射的装饰艺术,如吹塑和玻璃条的热粘贴,它是古罗马玻璃制造的一种常见技术。从出土的玻璃器皿来看,罗马吹玻璃技术是北魏传入中国的。

因此,此件吹管、切割、热贴等工艺极为娴熟,鸭形玻璃钞应由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罗马工匠制作。目前,的陶器器物屈指可数,在国内外现存的罗马玻璃器皿中,它是当之无愧的瑰宝。此外,玻璃器皿易碎,不便于保存。它从罗马帝国一路运输到辽西,在山洞里埋藏了1500多年。只有表面被侵蚀了。保存如此完整,是一个奇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