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斌饭店(前门张集火锅分店)
在北京喧闹的王府井大街的北入口处,有一条不知名的胡同,名叫翠花,据说它是过去王宓的花房。
翠花胡同是丁字的。T字横东走向,与王府井大街相连;一纵一南,正对着中国美术馆。游客有时会走进翠花胡同。在中国有一家具有象征意义的酒店隐藏在一条100多米长的小巷里。酒店门楣上方有一块牌匾——“岳斌是中国第一个人”。
岳斌酒家隐藏在北京翠花胡同,历经岁月洗礼,它的木质招牌依然屹立不倒。
这是中国第一家个人餐厅。1980年,企业家郭培基和刘贵贤在北京翠花胡同自己家里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餐馆。38年来,餐厅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卷首、同样的名称没有改变,但照顾生意的,已经成为岳斌餐厅的第三代。
38年后,回忆往事,80多岁的郭培基说,开餐馆的直接动力是“贫穷造就改变”。现在,对于郭培基的孙女郭华来说,她的使命就是将“岳斌”和文化保留在这条胡同中。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郭培基:只是“穷则变”
郭培基,岳斌酒家创始人。
20世纪50年代初,不到20岁的郭培基和刘贵贤从河北苏宁来到北京谋生。在开饭店之前,郭培基在北京饭店做过厨师,后来给领导做饭。此后,郭培基被调到北京内燃机厂,而刘贵贤则到处打零工,后来当保姆做饭。
在国企工作了一辈子的郭培基,在即将出锅的时候,也不敢动“做个人”的念头。
郭培基回忆说,刘贵鲜曾为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做过饭。有一次,曾宪植从英国访问回来,他和朋友聊天,说国外的中餐“尝起来都像西餐。”她对刘桂仙说:“你在英国开中餐馆的技术绝对过硬。”后来他说:“在英国不用开车,在北京开就行了!”刘贵贤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曾宪植很严肃,接连问了两次:“餐厅怎么了?”后来他甚至直接拿出纸笔,让刘贵贤回家找郭培基写申请。于是,“岳斌”餐厅的诞生正式开始。
郭培基说,申请书写好之后,他和刘贵贤都不知道寄到哪里,只好先拿到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以解决闲置劳动力工作为名,颇为高兴的时候盖了公章。后来刘桂贤找到东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当时该局还没有满足开个体餐馆的提议。他们劝刘贵贤回去。“你有很多孩子,生活有困难。去你老人家单位领点补贴。他们在这里解决不了。国家没有政策。”
岳斌餐厅创始人刘贵贤与外宾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8年前,没有个人开餐馆的先例。但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报告指出,“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市场的需要,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者从事修理、服务、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允许有雇工”。
虽然她碰壁了,但刘桂仙没有放弃。她每天走路去工商局“上班”。当时,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金对刘贵贤印象深刻。“不像其他人,她回去没有结果。她耐心而坚定。”虽然政策不明确,但同意在东城区工商领导班子总后给予刘贵贤特别批准。1980年,北京没有给餐饮个体户发放正式营业执照。工商局手写一张,金签字盖章,刘桂贤拿到了北京第一张个体餐饮经营许可证。
因换发营业执照,郭佳现保留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北京市个体工商户临时营业执照》京临字第362号。生产或经营范围为1980年12月31日发布的《早餐、午餐》。
听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这是资本主义深度收费”
1980年酒家颁发的临时营业执照,郭是郭培基的儿子。
郭培基开餐馆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媒体上。记者陆续发现郭的家人住在胡同。郭培基回忆说,有一个星期天,一个看起来像厨师的人来找他说:“我也想开一家餐馆。怎么打开?”。于是郭培基邀请他进屋,在聊天中,他向“同道中人”讲述了当时缺粮票、缺油票的一切困难和烦恼。没想到,第二天,他的话就出现在了北京的一家报纸上,郭培基这才意识到,“同道中人”竟然是记者!
在那之后的很多天里,“街头广播都是关于我说的话。”郭培基后悔没有告诉记者这么多,但有一天,“粮食部”的领导发现他带着一本粮票,给他想要多少粮票和油票就给多少。充当“同道中人”的记者也来了,问他:“粮油你都有了,开不开吗?”郭培基拍了一下脑袋,开了!
粮油、营业执照陆续结清。郭家把自己住的三间平房中的一间改成了旅馆。郭培基向单位借砖借木盖厨房。刘贵贤去皇城根买了四张旧桌子和十五把椅子,找到一个烤红薯的旧桶,改装成了炉子。
但是,开餐馆必须有冰箱,否则卫生部门不会允许开。郭嘉又买不起。也是东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干部从银行给了郭家500元贷款。带着这500块钱去商场,发现“最便宜的冰箱1400”。郭培基回忆,听说他想开自己的餐厅。“有一个经理,一个从抗美援朝战争回来的老兵。当时他拿着笔,在户口本上这个冰箱前写了个‘残疾人’字,划了1400,卖给我400。”
1980年9月的最后一天,郭的餐厅计划试营业。郭培基上班请假,刘贵贤拿着手里仅有的36元,去菜市场买了4个当时不需要门票的“荤菜”和鸭子。做脆皮鸭、麻辣鸭、八宝鸭,一元卖。郭培基下班回来,发现胡同里自行车太多,挤不进去。他认为出事了。当他回到家时,他发现房子已经满了,街上到处都是看热闹的人。
开业第一天,餐厅营业额约50元,而郭培基在北京内燃机厂的月薪为54元,银行贷款很快还清。
郭培基说,开餐馆后,有一天小女儿去同学家做客,被人推出门外,说:“在你家开餐馆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在上班的路上,他听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这是资本家的深度收费!”我该怎么办?你只能“假装听不见,骑上你的自行车,快点走。”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会议强调,“今后几年解决就业问题,要大力发展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适当发展不剥削他人的个体经济,发展服务业、建筑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8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本次会议议定的《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文件,提出积极鼓励和支持城镇个体经济发展。
也是在1980年12月,来自浙江温州的19岁女孩张华梅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今年年底,中国有81万人从事个体经济。
郭培基和刘贵贤再也不担心被贴上“资本主义复辟”的标签,餐饮业开始蓬勃发展。
第三代的坚持
“恒定比率变得困难得多”
岳斌餐厅已经传播到第三代一号,日常运营主要由郭培基的孙女郭华管理。
2017年,全国关闭的门店数量是开业门店数量的91.6%。也就是说,每新增100家餐厅,就会有约92家餐厅关闭。数据显示,在不同价位的餐厅中,人均50元以下餐厅的打烊率远高于其他价位。
然而,岳斌饭店似乎脱离了这一“市场规律”。
虽然已经扩大了几次,但岳斌餐厅到目前为止只有11张桌子。即使客满,一次也只能接待50位左右的客人。打开岳斌餐厅的菜单。第一页有18道自制菜。招牌菜蒜蓉肘子58元,最贵的桂鱼干168元,最便宜的面筋扒白菜25元。后面几页,50元以上的菜很少。这样的价格,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5万元的北京,只能算是平价。胡同里这家便宜的餐厅,除了卷首比1938年更显眼,多了几张桌子外,似乎还是80年代的。
现在是郭家第三代打理店铺生意。三年前,刘贵鲜去世,继承奶奶手艺的孙子郭成辞掉外面的工作,回到岳斌饭店,保留奶奶传下来的味道。
孙女郭华经营着这家店的内外。郭华说,虽然她是在北京长大的,但北京这几年变化太快,如何在店里继续经营也不是没有家人的考虑。比如外卖,在这个这么受欢迎,你想做吗?郭华说:“外卖真的可以增加销量。但有些家常菜不适合,稍微凉一点,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郭华认为北京变化越快,人们越珍惜传统事物。一位“老顾客”曾告诉她,她从出生起就一直吃“岳斌”。也有新顾客来这里尝试北京胡同的味道。
现在她的使命是保留这条胡同中的“岳斌”和文化。她说,“保持不变比以前难多了。”
封面新闻记者刘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