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静匡路图(郝静匡路图高清大图)书法网,中国2017-05-27 19:06:25
五代后梁匡庐图绢本水墨画185.8106.8厘米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就是庐山,也叫匡山。据说,殷周时期,匡胤桀庐就隐居在这里。决定不招募国王,国王派使者去拜访,只留下一个空卢。庐山位于江西,属于南方景观,而郝静主要表现北方景观。这个“匡路图”还有别的意思吗?
这幅画不同于范宽的《西山游记》。近、中、远场景并不都放在画的中轴线上。取而代之的是,近景中的绿松石和小屋被移到画的右下角,中间被广阔的水域隔开,与左上角巨大的远山主峰相对。画家的“平远”斜线构图设计与宋代的岷山青雪极为相似,受北宋末年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暗示狂绿图的绘画年代应晚于11世纪。主峰由垂直的片状山脉组成。岩石的轮廓用锐利的旋转笔画出轮廓,边缘整齐,就像被刀子切开一样。渲染时,在岩石表面的内侧涂上浓墨,在轮廓的外侧附近留有空白。这种山岩的造型和笔法,与南京栖霞山出土的10世纪浮雕,或管秀传世的“十八罗汉”中的山岩相似,风格扁平、程式化,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古风意味。描绘岩石的方法由范宽改变,画家用雨滴般密集的图案描绘岩石粗糙坚硬的纹理。不过除了中心使用的笔,还可以看到侧身切割的笔法。这种“小斧劈”的运用,在唐力的《千河千松风图》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匡庐图》与北宋后期的国画院画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郝静(约850-?),五代后梁画家。洪谷子浩然。沁水(今山西沁水)人,河南济源人。避战,常年隐居太行山。他擅长画山水,师从张翼,吸收北方山水的磅礴风格,画“笔墨酣畅,水昏墨封”,笔势坚峻,呈现出深邃的圆和崇高的气势,是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笔法札记》一书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了以神、韵、景、思、笔、墨画景的“六要”。现有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图》等。
郝静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方山水画,而且被后人尊为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他还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画技笔记》。他打着问与答的幌子,在深圳山上遇到一位老人,提出了用灵、韵、思、景、笔、墨画风景的所谓“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比南齐谢贺的“六法”更早。
郝静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昏墨印”绘画方法推向了成熟的。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得与失,认为李思训损失了大量的笔墨。吴道子的笔胜于象,他也讨厌无墨;让墨独得玄门,笔无骨;只有张译的笔墨小,真正有思想有才气,不贵不艳,赢得了他的认可。郝静不仅师法张继的山水画,而且在吴道子和向荣的笔墨得失之间加以发展。他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荣有墨无笔。我会发挥两个儿子的长处,成为一家人”(《写作技巧笔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做到墨与染并重,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突破。
他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框的主要部分安排雄伟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分安排树木和谷仓、溪流和泉水的混合植物,点缀村庄建筑的桥椽,有时穿插人物的活动,使一幅画境界宽广,景色生动,构图完整。郝静的全景山水画奠定了后来关同、李成、范宽等人完成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空前的鼎盛空。他“云顶四面陡厚”的雄伟风格,表现了北方山形的特点,对北宋初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元代东塘在《画鉴》中称他为“晚唐之冠”。
业务电话: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欢迎联系,加入史圣艺拍之友群,感受收藏的快乐!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持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廖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电子邮件:cmlwf@126.com
过去的经典
书画高清素材
著名艺术家访谈
经典话题
推荐展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