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治疗(足跟痛?有治愈的诀窍)
61岁的张大爷退休在家,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他通常起得很早,轻快地走1-2个小时。最近他发现右脚脚掌在脚后跟附近疼。一开始,他并没有太在意。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右脚也没办法踩了。去了医院后,才知道是脚后跟疼痛引起的。
脚痛跟跟痛,很多患者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病,只是脚太累了,休息一会就会好起来。有些患者对病情不够重视,甚至长期阻断、理疗都没有效果,最后导致手术,得不偿失。
今天,我们邀请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宋彦成来谈谈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疾病——足跟痛。
专家简介:宋彦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关节外科分会委员、书记,骨科分会关节镜组书记,广东省骨科学会会员,擅长关节疾病的外科治疗,人工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的置换与翻修。关节运动损伤(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bankart损伤、SLAP损伤、肩袖损伤、踝关节运动损伤等。),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探视时间:周四全天。
脚后跟疼痛?三种病因更常见。
据宋主任介绍,我们经常谈论的足跟痛,医学上称为足跟痛。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脚后跟刺痛为特征。发生于中年以后,多为50~6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是中老年人足跟骨和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常见的有足底筋膜炎、跟骨高血压和跟骨骨刺三种类型。
足底筋膜炎,又称足底筋膜炎,相当常见,其特征是一个“疼痛-缓解-疼痛”的变化过程,尤其是早晨起床或休息后刚开始行走时,疼痛明显,短距离行走几分钟后缓解,长距离行走后加重。分析了原因。如果由于长期站立或扁平足、高拱足、低拱足等导致足底筋膜长期处于紧张和牵拉状态。,筋膜的起点是跟骨结节的前下部,反复牵拉和受力刺激的充血、水肿和渗出,导致无菌性炎症和疼痛。一般来说,足底筋膜炎分为急性和慢性。
跟骨高血压是由松质骨构成的跟骨、髓腔内的大静脉窦和身体最低处的跟骨引起的。由于重力的影响,动脉容易注射,静脉回流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分泌失调,瘀血或淤血引起的跟骨血液循环破坏,内压增高而出现足跟疼痛,其疼痛表现多为“持续性疼痛”。
但根骨刺的特点是“走远了才痛”,多发生在跟骨底面结节部前缘。因为足底腱膜和足底肌肉在它们的附着点被反复牵拉,从而引起慢性创伤性炎症,然后炎症刺激诱发骨刺的形成。很多时间骨刺不会引起足跟疼痛,只有骨刺的方向与焦点成斜角时才会出现足跟疼痛。
x光可以诊断脚后跟疼痛。
“如何诊断脚后跟疼痛?”"如何将其与其他引起足跟痛的疾病区分开来?"这些问题是病人非常关心的。宋主任介绍,如果是痛风引起的足跟痛,医生一般会询问患者的居住地。比如广东居民常喝老火汤,沿海地区常吃海鲜,所以需要测量尿酸来排除痛风。如果骨髓炎引起的足跟疼痛会伴有发热和病史,跟骨骨折会伴有外伤史,这些都需要在门诊告知医生。排除上述足跟疼痛原因后,X线片可作为诊断足跟疼痛的重要依据。
足跟痛治疗问答
问:脚后跟疼痛需要手术吗?
宋主任:对于足跟痛的治疗,消炎止痛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只有通过传统的保守治疗才能恢复,如口服NSAID抗炎镇痛药物、外敷中药膏药等。对于剧烈疼痛的患者,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可以偶尔进行激素和冲击波的局部注射,只有少数严重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问:听说中药或醋泡脚有效。是真的吗?
宋主任:温水泡脚的作用是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足跟疼痛。中药和醋不是重点,但坚持用温水泡脚信息资源很重要。
问:我看过一些脚踝练习,比如抬跟、推墙、脚筋练习。不知道能不能在家试试?
宋主任:跟痛症患者可以尝试这些方法,但是如果疼痛严重就不要做了。最好等到疼痛缓解,防止复发。
问:看到一个古老的偏方“捶打脚底有助于足部软组织放松,炎症消退”是否正确?
宋主任:这个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一定要在确诊之后再做,而且要做得恰当,不能太用力。
问:市面上有很多治疗足跟痛的足跟垫。如何选择它们?
宋主任:脚跟垫的作用是缓解和减少走路时地面对脚跟的冲击。市面上有一些定制的足弓垫。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定制的足跟垫。也可以买专门针对足跟疼痛的鞋垫,选择合适的尺寸,有些硅胶材质是不透气的,也可以选择透气的材质。
选择鞋子防止脚后跟疼痛是非常重要的。
选鞋与预防足跟痛密切相关。很多女性认为只要不穿高跟鞋,脚后跟疼痛是可以避免的。宋主任提醒,现在很多女性穿无底平跟,其实对脚底(尤其是高拱脚和扁平足)有潜在的健康风险。他建议在选择鞋子的时候,除了尽量少穿高跟鞋之外,也要避免长时间穿完全无跟的平底鞋。最好的鞋跟是1-2.5厘米,这样对脚掌和脚弓最好。
另外,在选择鞋子时,要遵循“鞋底硬,鞋垫软,有弹性”的原则。“硬底”可以起到抗冲击的作用,而软鞋垫可以起到缓冲后跟冲击的作用。平时也可以在家做抬跟、推墙、足部肌肉锻炼等脚踝运动,防止脚后跟疼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