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文化(土家服饰)

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下来的。土家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民族。据统计,目前土家族约有1000万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湖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恩施附近。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让我们来看看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吧!

土家族架空建筑

土家吊脚楼结构独特,形式明快,特色鲜明,规模宏大。它集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于一体,被专家学者称为传统建筑的“活化石”。土家吊脚楼多为木结构,一般建在山坡上,有干栏杆的建筑,三面都有飞檐和回廊,吊出的木栏杆上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实用,个性鲜明,工艺复杂。它具有“无坎不建,无瓜不乐,无拐不建”的建筑特色。

土家族马体歌

《土家族马体歌》是一部集诗、歌、乐、舞于一体的土家族长篇史诗,展现了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日常生活等广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容。歌唱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达语言,是诗歌和散文在形式上的综合。唱歌的时候,有唱、唱、合唱。它以独特而罕见的文化形式,彰显了珍贵的文化价值,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土家族婚礼哀歌

《土家哭嫁歌》是一首叙事抒情的长歌,土家族女孩在结婚前通过哭和唱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历史悠久,以唱代哭的习俗独树一帜。婚礼仪式充满了离别祖先和亲人的感觉,充分展现了土家族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土家族大流子

土家族大溜子,土家族人叫它“那家伙哈”,而中国人一般叫它“大菊钹”。它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打击乐,主要由钹和锣演奏。土家大流子和其他音乐形式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会议、乐句、段落和曲调,发音独特,有节奏。传统曲调有200多种。土家族大流子的《金鸡出山》曾在德国、瑞士、荷兰、意大利等国演出。表演很幽默,很受欢迎。

土家族董冬奎

东侗魁,土家族,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带有芦管和空气的乐器。董奎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它由一根细竹尾制成,直径约1厘米,长度约10-14厘米。上端留有一个结,结下开一个孔,形成三孔一管。它的发音清脆明亮,兼具打击乐和颤音的特点。它通过模仿鸟、虫、风泉的声音,形成写意的音乐语汇和固定的音乐曲调。流行的传统曲调有“东冬葵”、“巴列东”等20多首。词配歌,吹和唱,一起吹和唱,都很受欢迎。

土家族摇摆舞

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古老习俗的节日舞蹈。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的祭祀仪式中,集歌、舞、乐、戏于一体,展现了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猎猪捕鱼、农垦农耕、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烈的色彩,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民族历史和风俗的壮丽画卷,被誉为土家族历史的艺术写照。

土家织锦技艺

土家织锦技艺,俗称“打花”,可分为西兰卡普和丝带两大类。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使用的是古代的腰式斜织机,采用的是“经编、剪纬”的挖花技术,有汉唐“经编”的遗风。土家织锦以人物图案命名,如单八钩、四十八钩、岩壁花、椅花等。然而,“名存实亡,形别不同”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传统的西兰卡普有300多种。图案的母题涉及动物、植物、劳动生产、民间生活、抽象几何图案等。与云锦、金淑、壮锦、宋锦“四大名锦”相媲美,是中国织锦的瑰宝。

家庭年

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土家年的特点之一是吃团圆饭的时间比汉族早一天。二是历史悠久,有许多口头传说和文献记载。有人说起源于五代,有人说起源于明朝,有人说过年后第二天就要出去对敌。第三,持续时间长。从繁忙的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吃了爬肉出门打工”,过年就完成了。四是有丰富的活动,如抱年货、煮年夜饭、走亲访友、做Sheba(浪节)等。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民歌是我国土家族地区唯一以当地用户语言演唱的传统民歌。土家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最有价值的濒危语言。土家族人善歌善舞,传统民歌口头代代相传,是土家族人最喜欢也是最容易的艺术歌唱形式。《永顺县志·风俗志》记载了彭士铎的《诸暨词》,说:“阜石城内的锦是巢,土王庙旁水波,红灯千人,有一波歌裹锦。”这就是土家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