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片(巴尔干边境)
【巴尔干】和动荡的中东一样,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费迪南大公在巴尔干被暗杀...
(本文约2200字,阅读时间6分钟)
事实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铁托将巴尔干国家统一为一个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个地区几乎没有和平。抛开一切外部因素,造成这一地区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当权者在处理民族和种族问题上的错误——这与中东地区的情况惊人地相似!
2019年3月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巴尔干边境》,在军迷眼中,就像是一场随意的回望,把人拉回了篝火和硝烟的岁月。就电影本身而言,这是一部讲述俄罗斯特种部队为国孤军奋战的主旋律电影。
然而,影片的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这是一场与中国关系不大的地区冲突,因为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30分,一架尾号为89-0127的B-2轰炸机向前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投下了5枚“吉达”JDAM。
今年是科索沃战争和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20周年。借助这部电影,《今日波洋车街》,从“科索沃近况”、“经典装备”、“政治/格局影响”三个方面,与所有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追忆科索沃战争,缅怀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同胞!
科索沃战争的大格局是苏联解体导致的国际政治格局剧变,这里相关国家的博弈诱发了巴尔干局势的动荡。科索沃作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利用机会寻求独立,这导致许多国家进行了明示或暗示的干预。最终,塞尔维亚军队在北约的轰炸下撤出了科索沃,并告一段落。
20年后,科索沃在西方舆论圈被视为“西方创造的失败国家”。不仅内部局势动荡,暴力事件不断,腐败严重,其人均GDP为欧洲最低,且失业率超过30%,是欧洲平均水平的4倍;青年失业率高达55%。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并通过了独立宣言,得到了108个国家(中国除外)的承认。
电影《巴尔干边境》取材于俄军夺取斯里吉国际机场(Latina 空军事基地)的剧情,通过明暗两条主线,诠释了俄军的真实行动。
1999年6月10日晚,俄罗斯总参谋部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警卫员空将第76师的一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降级,在中将·扎瓦津的率领下,他们带着15辆装甲车、30多辆汽车和自己的给养,从波黑向前南斯拉夫挺进5天。
这是俄罗斯军队在既成事实生效之前采取的行动。该部带着KFOR(科索沃维持和平部队)的标志进入南斯拉夫腹地。并经贝尔格莱德南下,沿途经过几个北约国家的检查站,没有被有效拦截。7个半小时后,我们行进了500公里,于拂晓抵达战略要地斯里季奇机场。
影片的故事大概尊重了真实事件的脉络,但却包含了“俄罗斯官方雇佣兵”的“暗线”(暂称之为暗线),导致影片中出现了许多连环事件,丰富了人物的刻画。
无论是现实中拍摄的照片,还是电影《巴尔干边境》的剧情,都有对一辆8X8轮式装甲车的描述,那就是俄罗斯军队进攻的大英雄BTR-80。
从二战到20世纪90年代,BTR-40、BTR-50、BTR-60、BTR-70、BTR-80、BTR-90、BTR轮式装甲人员都来自俄国,俄国也是如此。到了BTR-80和BTR-90时候,四轮车BTR-40已经成长为四轴八轮的“壮汉”!
BTR-80,全称BTR-80装甲运兵车,属于8x8两栖装甲运兵车。它于1986年投入使用,是为了取代以前由苏联军队服役的BTR-60和BTR-70而开发的。
20世纪80年代初,GAZ汽车厂在BTR-70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研发代号为GAZ-5903的新型装甲人员运输车。同样,驾驶室在前,炮塔和乘员舱在中间,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位于车身后部。新的机械设备被用来用260马力的卡迈兹7403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取代BTR-70的双汽油发动机。
GAZ-5903的重量从BTR-70的11.5吨增加到13.6吨,其战斗耐力比BTR-70更长。通过国家测试后,GAZ-5903以BTR-80号编入苏联军队。
BTR-80的机组成员包括:驾驶员、炮手、机长和7名武装士兵。BTR-80的主要武器安装在车体前方的炮塔上,一挺4.5毫米KPVT机枪和一挺7.62毫米PKT机枪。14.5毫米KPVT机枪有10个50发14.5毫米子弹链,包括B32穿甲燃烧弹、BZT穿甲燃烧弹、BLS穿甲燃烧弹和RFP燃烧弹。主要用于打击轻型装甲目标和直升机...
BTR-80还具有出色的机动性和通过能力,高速公路最高时速80公里,水上9公里,高速公路600公里,越野条件下200~500公里。最大爬坡能力30,可跨越0.5米高的垂直障碍物和2米宽的壕沟。
包括BTR-80K、BTR-80A、BTR-80S、BTR-80M,BTR-80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塔吉克斯坦内战、卡拉巴赫战争、第一次车臣战争、第二次车臣战争、南奥塞梯冲突等大规模战争和小规模冲突,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1999年的这次行动也显示了这款车的出色性能和可靠可靠性。
科索沃战争后,俄罗斯完全被挤出了东欧原来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在科索沃采取军事行动半年后,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际,中俄两国总统叶利钦辞职,将自己的才能交给普京,预示着一个世界格局时代的结束。在解决车臣问题的同时,普京改革了俄罗斯的军事指挥体系,将核战略调整为“现实遏制”,明确了以美国和北约为军事对手的战略计划。俄罗斯军队过去20年的很多行动都离不开这条主线。
从国际形势来看,科索沃战争是冷战后西方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国际安全体系“新模式”的试验田。它还养成了绕过联合国,以各种“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擅自行动的坏习惯。如今,西方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问题上的许多行动都在媒体上看到,也听到了许多舆论,这些都是从科索沃战争开始的。最近愈演愈烈的伊朗问题也在继续这样写。......
无论是在巴基斯坦-额尔甘边境还是与科索沃战争有关的文章中,英国战地指挥官都以不想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为由,拒绝了上层驱逐斯日季奇机场俄军桥梁段的要求。其实与其说这是一个英国军官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如说是一个西方国家在粉饰自己的所谓善良——毕竟要打的仗迟早要打,打不了就要拖...
科索沃战争中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以及此前的“银河事件”也彻底让人们明白,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我们要做好握手言和的准备,手中要有一根有用的大棒——因此,进入新世纪后,依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国防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